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327章 崇高的敬意 (第2/3页)
、地点、人物等信息。 古德曼好奇道:“那两句是画外音吗?类似《是!首相》里的‘大英在不当人这方面,向来是不当人的’。” 陆时摆手, “不,这就是角色对话。” 古德曼诧异, “伱的意思是,这两句话是在幕布拉开前说的?” 陆时说:“你看过《镜报》的漫画吧?里面有分镜的概念。我认为,戏剧也应如此。这种没有画面,声音先到的方式,只是最简单的此类技巧运用。” 其实,很多小剧场已经在运用了, 只是还未成体系。 古德曼试着在脑海中搭建舞台,展开想象, 随后他说:“这种方式,能迅速吸引观众的注意力,确实有些门道。陆爵士不愧是戏剧大家。” 说完他便继续读了。 戏剧第一幕,是大佬正在处置纠纷。 剧情展开很快, 唐人街某公寓楼发生命案,一名华人女子被谋害, 而发现尸体的正是女子的丈夫。 面对警察的问讯,丈夫轻而易举地便指认出了凶手—— 另一个华人男性。 按理说,事件应该能很轻易地解决,只要警察按图索骥地收集证据即可。 但现实远比想象的难缠, 苦主和凶手,竟然分属于唐人街不同的堂会。 …… 看到这儿,古德曼变得兴奋了, “哦豁!” 陆时:“……” “你干嘛这么兴奋?” 古德曼回答:“我毕竟是律师嘛,也算见多识广。无论是俄裔还是意大利裔的帮派,只要遇到类似的事,最终定然会变得不可收拾,双方大打出手。” 陆时说:“看来,你也是身经百战了。” 古德曼颇有些无奈, “你知道的,我以前混得并不好,难免在泥地里打滚。” 言外之意,他以前有过混迹帮派的客户。 陆时说:“那正好,你帮我参谋参谋,看看哪里写得与现实有出入。” 古德曼遂继续看向剧本。 剧情比想象复杂, 受害女子年幼时被父亲卖掉,后来辗转离开中国,到了旧金山,跟着凶手生活了几年,但并不是结婚。 结果,正是这种非正式的关系引来了后续变化, 当地一个慈善机构认为,女子是被拐卖的,并设法把她从凶手身边救走。 女子在慈善机构生活了几个月,并且在那里认识了丈夫。 丈夫的堂会在纽约唐人街,遂带着妻子离开。 凶手不可能善罢甘休,从旧金山一路追到了纽约,试图把女子给追回,但是没有成功, 于是,他又向丈夫索要一千美元的赔偿,再次遭拒绝。 …… “啧……” 古德曼看得咋舌, “刚开始,我还想说慈善机构是多管闲事。结果倒好,这混球直接开始要钱了。还真特么是买卖人口啊。” 说完,他叹了一口气, “不过,这种事非常多。” 陆时看他一眼,没有搭腔。 实际上,20世纪初对穷苦人还是“好时候”, 到了一战、二战, 大规模的自然灾害、民间的极端贫穷、频繁的战争…… 人口贩卖会变得更猖獗。 古德曼继续道:“这种情况,NYPD还管不了。因为《排华法案》,这些华人都是没有身份的,NYPD根本决定不了人的‘归属权’。所以,堂会还是有用的。” 陆时玩味地看他一眼, “确实,唐人街需要堂会,但也是出于无奈的下策。” 古德曼作为律师,当然明白陆时的意思,点头道:“没有办法的办法嘛~就像你刚才对富兰克林所说,‘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凑活过日子。” 陆时说:“继续往下看吧。” 古德曼接着看戏剧。 两个男人的争夺最终是上诉到了大佬,请求仲裁。 大佬有预感,风暴将至, 但他还是履行了职责,开堂仲裁。 堂会最终认定,受害女子是被教会救出的,所以丈夫不需要将妻子归还,也不需要赔款。 这次仲裁后不久,血案发生。 …… 第一幕到此结束了。 可以预见,后面会是一场腥风血雨。 “呼~” 古德曼长出了一口气, “怎么看得这么心累啊。人家大佬经营帮派,都是生杀予夺、予取予求,你写的这个大佬,反倒像是在如履薄冰地经营一家公司。” 陆时哈哈大笑, “经营?你还真是说对了。” 他拿出第二幕的梗概给对方, “你先看看。在第二幕的写作中,我可能需要你的专业知识。” 古德曼有些惊讶, “法律吗?堂会的事不都是自己解决吗?” 陆时说:“也不尽然。你看,司徒美堂先生最近不就在找法律顾问吗?” 古德曼大笑,看向梗概。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