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明_第496章、四面皆敌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496章、四面皆敌 (第2/3页)

真这样的话,莫非东征倭国的事只能做成一小半了?

    如果大明要应付陆上宿敌和其他藩国,确实必须左支右绌。

    “倭贼丧尽天良,北虏也心心念念中原沃土!此二者,皆中国必除之敌!”朱厚熜却异常坚定地说道,“如今要做的,是判明新形势,商议如何化危为机!大明,已非昔日之大明。若是狼狈争相为jianian,倒好叫中国百姓知道,若非大明国富兵强,多少敌人想分而食之!”

    “陛下,若是一如数年前,诸藩也不至于人人自危啊!”

    朱厚熜这下眼神不对了,盯住了杨慎。

    乾清宫中的气氛压抑了起来。

    虽然杨慎一贯以敢于劝谏而出名,但这话可就是对皇帝这些年来坚持的大方向的质疑了。

    皇帝好像总是能够容忍他,但在这一点上,仍旧会如此吗?

    确实,以大明之强,若是现在不考虑去图谋诸藩,那就会安安稳稳地下去。边贸、宣交,天朝居中,诸藩臣服,大明怎么说也将有几十上百年的太平吧?

    一直不曾开口的严嵩这时说了话:“陛下,总辅为国事计,多年来都是勤勤恳恳从未懈怠。如今凶险陡现,总辅也非因当前之难,唯恐大明就此受战事所累,大好盛世落得个穷兵黩武的下场。总辅,陛下之谋国深远、雄图伟略,这些年来这些问题不也是已经商议过一遍又一遍了吗?如今何必要受边情所激,有此意气之语?”

    在皇帝和他实质上的宰相之间,严嵩俨然和事佬的模样。一面提醒皇帝,总辅也是极好的;一方面则提醒宰相,这里面的缘由不是早就商量过吗?你别发脾气了。

    可是作为“宰相”,能够在皇帝面前这样轻易发脾气吗?

    他说大好盛世落个穷兵黩武的下场,不是暗戳戳指责杨慎心里可能正在腹诽陛下穷兵黩武吗?

    黄佐不由得看了看严嵩:这老家伙……伱莫非是觉得总辅大位近在眼前了?

    朱厚熜把目光从杨慎脸上收了回来,坐在御座上一言不发。

    哪怕深受他“新思想”的影响,这些平日里最熟悉他的重臣也不是能够尽然理解他诸多决断的必要性,至少是不理解有些决断的必要性。

    儿子就坐在旁边不远处,朱厚熜不能寄希望于他和他的儿子、孙子将来能够一以贯之去做成一些事情。

    比如说东瀛。

    这一次,虽然倭贼做出了屠灭琉球的事,但至今他们对中国,还没有表露出觊觎的心和实力。

    那是他们之前很弱、很远。

    哪怕以“天皇”自居,真正的天朝这边,官绅们也无非调侃一句沐猴而冠罢了。

    可是不可一世的蒙元东征折戟,实际上已经滋长了他们的骄傲,让他们以为大陆强族实际上也不过如此。

    说是夜郎自大的,说什么都好。但他们从这“战国”时代之中淘汰出一些“豪杰”之后,是真的有了先夺朝鲜、再图中华的野心,而且付诸实践了。

    尽管面对已经疲态尽显的大明仍没有讨到好处,但种子埋下了,此后就长存于那些世家门阀的心里。

    这些,其实不能成为朱厚熜彻底让杨慎他们“信服”的证据,毕竟尚未发生。

    哪怕朱厚熜曾用来作为例子的西洋“强国”,不也败在了大明手上吗?

    朱厚熜一直一言不发,严嵩那句话说完之后,乾清宫里就更显压抑。

    “诸位。”

    这个时候,崔元开了口。

    他的资历太老了,他是从陛下御极时就一直活跃于皇帝身边的人。

    如今他仍旧还在。

    崔元迎着众人的目光,自己却看向了皇帝。

    “陛下御极二十余载,勤勉于国事、一心之为民,古往今来几朝君皇可堪比拟?二十余年来,学问、国策、用人,又有多少出了大差错?”

    这是他说话的学问,开口就是提醒众人回想皇帝的英明。

    而崔元最后又看向了其他同僚:“君臣同议国事许多年了,难道诸位还不明白?有些事,吾等看的是五年、十年、最多一代人,陛下看的却是百年、千秋万代。陛下曾有言,若有骂名担也就担了,只盼无愧于祖宗基业、无愧于子孙后代。陛下也非穷兵黩武之君,昔年北征之后也有十年休养生息。如今局势未明,何必先着急起来呢?”

    杨慎长长叹了一口气,弯下了腰:“臣实在担心狼烟四起。由奢入俭难,若从此年年征战,恐怕终将是内忧外患之局。”

    朱厚熜终于再次开了口:“你当年若是也如此瞻前顾后,就不会挽起裤脚到乡下去了!”

    杨慎当时的莽撞之举被朱厚熜重新提起,倒像是玩笑话。

    杨慎苦笑一声,不予回复。

    朱厚熜先看了看崔元,又看了看严嵩,随后说道:“朕向来本就是做最坏打算,所以就按诸藩皆反来考虑了。”

    一句话,又让杨慎心动了一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