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2章、收获的季节 (第3/3页)
,是功臣,国戚,有些话倒可以敞开了说。”朱厚熜明火执仗,“打下了藩国,既为大明将来,也为安置你们。朕非薄情寡恩之人,让诸藩都迁居京城,主要是为了粮储号大计。大明虽辽阔,良田沃土却少。无法集中力量,如何积蓄实力、根除外患?如今,那些外藩之地你们倒尽可去得。”
说罢看着朱载墀:“东瀛那边,封些郡王打理些产业,还缺许多人吧?” “正是!父皇,儿臣正为此事发愁。” 朱厚熜点了点头:“一代代下来,宗室开枝散叶。汉代推恩,历朝削藩,皆因宗室日繁、财计难支。朕如今允了宗室出路,也能重用国戚。失了世袭不降等,得了一展抱负。如今大明要再筑藩篱,中国与诸国也有新关系,宗室勋戚该做表率,去一展拳脚。都知道朕的心愿是天下大同,四海一家,你们以为如何?” “陛下圣明,正该开枝散叶!” “是这个道理。今日是贫苦偏远之地,但正该用心耕耘,他日便会繁华富庶。”朱厚熜一一看过去,“如今大明威势无二,大明百姓在藩国尚且得当地权贵百姓高看一眼,何况大明宗室勋戚?不说别的,到了哪里,也不像呆在大明还常怀惊惧不是?” “……陛下言重了。” “朕向来有话直说。”朱厚熜摇了摇头,“大丈夫生于天地之间,坐享其成本就难免不踏实。在大明,做事怕惹来灾祸,不做事便是浑浑噩噩一生。到了藩国开枝散叶,百废待兴,不会触动大明根本,朕也好,藩国国主也好,都能更加宽容。只不过,大方向要注意,朕是盼大明能收诸藩民心的,不可盘剥过甚。背靠大明,在藩国治理出一个他们祖上没有过的盛世,不难吧?” 大肆征讨过后,下一阶段就是诸国的重建、复兴了。 最快的办法,当然是有外来资源注入。 两全其美的办法,自然是让大明本身就有资源的“民间力量”,多去藩国,而不要给大明国库本身制造太大压力;顺带着,减小膨胀的宗室、勋戚对大明财政造成更大负担。 这就是战前计议着,此战封王拜公不知多少的缘故。 反正绝大多数封于藩国。 含金量看似要比大明本身要低半档,但权柄呢?毕竟是在藩国之内呼风唤雨。 朱厚熜听完大家的表态,开心地看向了崔元:“懋仁,有始有终。铸印新钱、银元、银票、宝票,通盘计议吧。” 虚岁已七十的崔元堪称屹立不倒、始终圣眷有加了。 有始有终这句话,也是说给别人听的。 崔元有些感慨,终究没有卸磨杀驴,皇帝是能容人的,只不过每个人都被榨得干干净净。 都七十了,还要做好最后一件事,把大明与建交诸国之间的货币体系建立起来。 这次大规模的宗室、勋戚前往藩国“就藩”,自然伴随着数目极其庞大的一次货币汇兑。 他们在大明的资产要转换成银票、宝票。到了藩国之后,又可通过商贸往来换成资源,投入到在那边的资产中。 如此一来,大明即将得利不少。 当然也不会亏待他们,这部分得利,本身会算不小的部分在他们头上,让他们在大明内的资产换到数额更多的钱。 进进出出,这是个数学题。只要在流通,大明和他们就终究不是在亏。 紫禁城里,皇帝和宗室、勋臣在谈论这件事。 而东瀛、朝鲜、琉球等等地方,也已经在京城大举招募人手。 读书人最吃香,但有一技之长的,同样欢迎。 因为胜利和征服,一次大规模的迁徙、同化开始。 张居正暂时在礼交部做主事,亲自办理着那种叫做“签证”的新业务。 他用心体悟着这种史书上没有过的事情,脑海中冒出一个概念:恐怕这才是真正天下大同的开始吧? 诸国没有废当地的语言,但落于文字、行于当世的,都将是汉文,诸多规矩脱胎于明制。 再加上每年以十万为规模的迁徙,带去了大明的生活方式和文化,和当地人结亲生子…… 陛下还在的时候,大明是镇得住一切的。 但还不够,还需要太子和自己这一代人,乃至再一代人,仍旧能镇住一切! 百年后,若届时再有纷争,那又如何? 都是同文同种了! 最难的始终是开始。 自秦一统天下,郡县流官直抵地方之后,这是再一次真正有目的、有计划的扩张。 陆续抵京的藩国国主,意识到了这一点吗? 领工业部事的唐枢拿到了崔元那边的行文,他瞠目结舌的问道:“要准备这么多?” 李默凑过去看了看,随后笑了起来:“那可不?十余支藩王、过百勋戚这么多年的家底,到了藩国都要买这买那。快把消息放下去吧,他们造办出来卖出去,老夫今年可以多收不少税了!” 百废待兴的藩国即将需要的巨量的资源,不成规模的手工业和已初具规模的轻重工业,都拥有了更大的市场。 严嵩已经知道了是什么事,现在国务殿中,他捻须微笑。 “用修是cao心了许久,日日精打细算。他栽树,我乘凉啊!” 国务殿里弥漫着快活的气息,实情如此。 秋天快到了,大明也到了收获这么多年努力的季节。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