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五十三章 两个人在一起说真话 (第1/2页)
闻言,王满银笑了笑问:“多打粮食,分到社员手里就真多了?” 听到这话,少安陷入了沉默。 他自然明白姐夫的意思,田里多出产粮食,并不意味着社员家分的粮食就多。 现在有句话叫“够不够,三百六。干不干,都有饭”。 意思说的很直白,不管生产队田里出产多少粮食,农民每年最多只能分到360斤,封顶了。 至于多出来的粮食,是要对上边进行支援的,生产队根本不无权处理…… 如果私下里多分,属于“瞒产私分”,要犯错误的。 而如果生产队收获的实际粮食低于360斤这个标准,却可以吃到上边的返销粮,补满缺额。 从这个角度来说,还真是“干不干,都有饭”。 既然如此,为什么还要拼命的干。 孙少安之前根本没往这里想,现在听姐夫一说,感觉脑袋里好像多了团迷雾,想不明白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他有些不甘的出声道:“姐夫,难道就没有解决的办法?咱们农民只能一辈子当受苦人。” “解决的办法有,但是你不能做。”王满银含糊的来了句。 说白了,就是“瞒产私分”。 在这方面,南方人头脑非常灵活。据后世的一个调查显示,南方某个乡镇近三百个生产队,除了48個小队自觉实报外,剩余二百多个小队都瞒报产量,占了总生产队的82%。 不过这种方法有很大风险,王满银不希望小舅子在这上边栽跟头。 沉默片刻,他又出声问:“少安,你想在农村扎根一辈子,还是走出去?当个工人,或者其他的。” “要有机会的话,我当然愿意走出去。”孙少安毫不犹豫的回答。 他骨子里有一颗不安分的心,只是这个年代找不到其他门路,只能将一身精力发泄在田地之间。 “那就等机会,总会有的……” 其实这个时代农民的上升通道并未被完全堵死。 一方面可以通过当兵来跳出农门,在部队干得好,是可以提干的。另一方面就是通过招工吃上商品粮。 据王满银所知,每年上边都会给公社一些招工指标,最后有部分会分到各大队。 当然这些指标根本不到普通社员手中,早在大队便被内部消化了。 还有一个,工农兵推荐上大学。 王满银盯上的,就是这些出路。 虽然很难,但事在人为,就看你能不能抓住。 只要运作得好,还是有一定机会跳出农门的。 “少安,现在有些话,只能听不能信。凡事自己要多想想,不能人云亦云……不管什么时代,当一个纯粹的农民都没有前途。要想把这烂怂的日子过好,出路只能在外边。所以你不要盯着村里的一亩三分地,眼光应该放长远一些……这些话你慢慢悟,就不要和其他人说了。” 关乎自家小舅子的未来,王满银一口气说了很多,不少话都是犯禁忌的。也是知道小舅子肯定不会告自己的黑状,他才敢这么说的。 后世有句名言用在当下非常恰当,“两个人在一起说真话,三个人在一起说闲话,四个人在一起说废话”。 以王满银的小心谨慎,如果现在身边有第三个人,这些话他打死都不会说出口。 “晓得你为我好,姐夫,这话我不会和任何人说。”听着分析,孙少安对自己这个姐夫的认知又提高不少。 姐夫真被人小瞧了! 父亲孙玉厚没上过学,当了一辈子受苦人,说起种庄稼伺候牲口头头是道。但对于生活的道理,父亲能传授的经验并不多。只知道叮嘱他做人要老实本分,遇到不平的事情,忍一忍就过去了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