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七十五章 吃顿鱼汤不容易 (第1/2页)
转眼,二月过去了大半。 刮过几场黄风,天气终于逐渐变暖。崖畔下的积雪只剩下星星点点,村头沟边柳树也泛起嫩绿。 东拉河里,凝了整个冬天的冰层开始融化,形成规模不小的春讯。 三两天时间,河面比平时宽了一倍有余。 滚滚荡荡,一片浑浊。 王满银在河畔井里取水时,悄然往河里放了几百条鱼,差不多上百斤重。 当然,他没有傻到直接放大鲤鱼,而是选择比较常见的鲫鱼、泥鳅、麦穗、青虾等…… 暂时先来一波,看看效果再说。 如今空间水塘鱼满为患,一次放百斤杂鱼,王满银自然不会心疼。 效果出奇的好! 第二天他上工时,就听二队有人谈论此事。 昨天王秀刚家婆姨去河边洗衣服,无意中在水里发现不少稀罕物。带着好奇,对方用水盆捉了几条回去。 村里不少闲人问询赶来看热闹,倒立刻认出是河里生长的鱼类。 具体什么鱼,却没有人知道。 直到王寿长看过,才用无比确定的口气说是鲫鱼,属于好东西,可以油炸或者炖着吃。 他解放前在县城饭店帮过厨,也算见多识广的能人,所说的话村民们自然信。 短短一天时间,几乎所有人都知道东拉河里发现了鲫鱼。纷纷来到王秀刚家,围着水桶看稀奇。 连兰花也不例外,得到消息特意锁上门跑到村里。 她在课本上见过鱼类图画,真正的活鱼还是第一次。 等王满银中午放工回家,兰花难得谈起……似乎看了什么了不得的东西。 至于那些得到消息的男知青们,更是连午饭都顾不上吃。 确认东拉河里真有鱼类存在后,他们也不怕水温低,纷纷挽起裤管,提着荆条筐下河寻摸。 虽然东拉河水面比往日宽了一倍多,但是大部分地方并不深,勉强漫过膝盖。加上河水浑浊,大部分鱼类不断浮在水面呼吸,因此捉起来很容易。 成果相当不错。 一个中午的功夫,知青们捉了七八条大板鲫,外带十多条泥鳅和以及不少小杂鱼。 为了捉到更多鱼,几人下午干脆集体请假。 等天快黑时,刘向阳等人才提着大半桶鱼回村。 这下,整个罐子村都轰动了。 很多村民第一次知道,东拉河里有那么多鱼类存在。 之前谈论时已经证实,不少人的确曾经河里见过有鱼游动。不过那些鱼个头一般很小,而且很少能见到。 因此,也没有人想到捉了吃。 看到知青们这么大收获,不少村民当然动了心思。 晚上,刘向阳等人居住的窑洞外飘起诱人的香气。顺着夜风,几乎弥漫到整个村子。 十多斤鱼兑上面油炸,足足弄了满满一大盆。连带的,几乎把他们一個月的食用油耗光。 那股呛鼻子的香气,差点把村子里的碎娃们馋哭了。 知青们倒很大方,给每个孩子分了块炸鱼rou。 只是刘向阳等人没有料到,好心办了坏事儿……几乎所有碎娃都是第一次吃鱼,根本不知道有刺。 加之知青们没交代,他们接过鱼块便狼吞虎咽,纷纷被鱼刺扎到嗓子。 一个个吓得哇哇乱哭,很快将大队部周围居住的几家大人惊动。 几分钟的功夫,整个村子都知道了。 没见过世面的村民们,同样吓得惊慌失措,完全不知道该咋办。 还有人小声叽咕着鱼有毒,是知青们想害村里的碎娃。 最后一群情绪激动的村民齐齐冲到大队部,找刘向阳等人要说法。 一时间,大队部院里乱作一团,连王满囤都被惊动了。 这样的结果,知青们根本没有料到。 连王满银这个始作俑者也差点傻掉……自己到底没有考虑周全,犯了经验主以(非错字)的错误,完全忽略了村里大部分人没吃过鱼。 在后世,如果被鱼刺卡了嗓子,大都到医院让医生取。现在最稳妥的办法,当然是赶驴车把碎娃们送到公社卫生院。 没等他说出建议,闻讯赶来的王寿长已经冲大家道:“没事儿,知青们没有害碎娃们。大家都不要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