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二十章 村里人的新机会 (第2/2页)
隔着深沟,他冲对面王秋生家大喊。 很快,毛蛋从院内走出。 “满银叔,你喊我有啥事儿?” “你现在快些跑村里喊你连顺爷,让他找白干事和满囤支书。就来我家有急事儿,越快越好。” 交代完,王满银又返回隔壁代销点,再拿了十几个鸡蛋。 原本只打算招待董刚一人,没准备做那么多菜。现在再来三个客人,需要多炒一些了。 除了锅里的猪rou粉条外,他准备再做个地软炒鸡蛋。 大概十几分钟功夫,就听王连顺的声音在场畔下响起:“满银,在家吗?大中午我们都准备吃饭呢,你着急忙慌喊着啥事儿?” 村干部也讲究威严的。 如果一般人喊王满囤等人过来,他们真不一定给面子。更何况,本人还没有出场,反而派个半大的孩子登门,跟闹着玩儿似的。 不过听到王满银找,他们都没有耽搁。 经过这么多事情后,王满银在村里有一定地位了。 “大的好事,快进屋坐,给你们介绍一个贵人。我已经准备了酒菜,马上就好,咱们边吃边聊。” 王满银请几人进屋后,分别做了介绍。 随着两大瓦盆菜端上桌,他又把董刚带来的两瓶西凤打开。 这年头,只要做菜舍得用油,味道都差不了。王满银刚才炒菜时,特意把大rou片子炼出两大勺油,如今吃起来满口飘香。 酒过三巡,王满银出今急匆匆请客的目的。 几人听完后的表现很类似,觉得不可思议,甚至心底认为董刚是个骗子。 以他们的认知,根本无法想象玉米皮能够卖出粮食价。 不过随着董刚的讲解,几人慢慢转变主意,听起来好像有那么点值得相信的。 尤其白明川,最后更频频点头。 他是公社的干部,对一些事情知道更多。 “董老弟,太谢谢你了。如果这事儿能成,你就是我们罐子村的大恩人。我敬你一杯!!”王连顺此刻满脸通红,抓着酒瓶倒酒,浑然没注意整差辈了。
他现在有点兴奋过头……每年罐子村两个生产队要种植二三百亩玉米,最少能够弄上万斤玉米细皮。 也就是,单单玉米皮也能卖一千块。另外,还可以从其他村子收购其他村子。 如果做成地毯就更值钱了,简直是一本万利。 要知道玉米皮在罐子村除了喂牲口编绳子,就是当柴禾烧。 几人边吃边聊,两瓶西凤喝完,脸上都多了几丝红润。 一人几两酒,倒不至于喝醉。 下午董刚还要返回城里,吃过饭没多聊就骑着车子离开。 临走前,双方约定好去厂里参观的时间。 将人送走,王满囤才开口问:“满银,你这个朋友靠谱吗?我咋现在还觉得玄乎?” “就是,我也是第一次知道玉米皮能够出口挣老外钱的,外国没有玉米吗?”王连顺同样出声问。 “靠谱不靠谱,咱们明过去一趟就知道了。”王满银回应道。他没打算解释太多,真的假不了。 “满银,这一两年时间,村里人可跟着你沾了不少光。”王满囤打着酒嗝,有些感慨。 “满囤哥,这话生分了。我早过,自己也是罐子村的一员,能让如果有机会让咱们村里变得更好一些,我自然愿意去做。” 此刻,白明川也真切感受到为什么王满银会被称为能人:人家真能做事的。 他其实知道罐子村有社员们偷偷外出搞副业,据同样和王满银有关系。 不过白明川没打算深究,而是选择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他是农民的儿子,对受苦人有着更多的认同和理解,知道现在黄土高原农村是什么模样。很多碎娃常年穿着一身破烂衣裳,有些更连衣服都没樱 白明川在老家务农时,曾亲眼目睹过一件事情,像块石头至今压在心头。 黄土高原这边过端午节习俗是用芦苇叶子包米粽子,另外要煮鸡蛋给家人吃。村里有个当家的婆姨因为少煮了一个鸡蛋被婆婆大骂。 就因为一个鸡蛋! 对方一气之下,上吊自杀了。 白明川永远记得那个婆姨死时的眼神:或许觉得委屈,或许厌倦了这样的生活。 也因此,他才对罐子村的一些做法存着包容之心。 另外白明川参观过刘家湾后,也有些想法。 总之,一顿饭功夫,他们已经决定明去黄原国营编织厂参观。 王满银也是随行人员之一……没办法,几人和董刚只见过一面,彼此不熟悉,很多事情需要他从中牵线。 这一去,明晚上肯定没办法赶回来,只能让丈母娘过来陪着婆姨了。 等晚上少安送兰花回来,王满银立刻上前接过石头,照着脸蛋轻轻碰了碰。 一没见,心里总空落落的。 看到家伙熟睡的模样,感觉一切都值得了。 看舅子要走,他赶忙又喊住:“少安,先别走,我给你件事情。” 站在场畔上,王满银三言两语把明打算外出参观的事情讲完。 老丈人家还欠着一河滩的账债呢。 从娶了兰花开始,王满银一直惦记着这件事情,想尽自己所能帮些忙的。直接给钱根本行不通,老丈人做事有原则,连结婚时给的彩礼钱都被带回来了。 少安目前虽然在供销社上班,可每月那点工资除了给队里上交买工分外,还要留一些自己吃饭,能给家里的补贴实在有限。 因为种种原因,想要有个光明正大的挣钱门路实在太难了,所以王满银心有余力而不知。眼前倒是个不错的机会。 如果这事儿真成的话,可以让岳母尝试着来做,一月也能挣个十块八块。 听王满银完,兰花和少安同样非常惊讶,一个劲儿追问细节。 甚至兰花已经开始盘算着,自己下班后也可以学着做。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