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二章 黄巾起义 (第2/2页)
br> 想想历史上孙坚,被朱儁征调,每战必先,甚至重伤险死生还,有了朱儁帮助上表其功,仍旧只被象征性册封了个别部司马的职位。 别部司马何许官职也? 白了,就是朝廷为了安抚有功将士,使用的一种权宜之计,这种官职连正式编制都没樱 想想后世协警与正式警察的差距,就知道这个官职有多么大水分了。 吴国之主的父亲孙坚没有在黄巾起义中捞到好处,再看看季汉创始者刘备,在讨伐黄巾起义的过程中立下了汗马功劳,最终却只被封为安喜县县尉。 从品秩上来讲,安喜县县尉甚至还比不上周琦如今安丰县长。 再看看董卓这个三国前期的大boss,讨伐黄巾非但没有捞到足够功劳,反而因久战不克遭罢官接受廷尉审查,最终被虐减死罪一等”,等到下大赦才被免罪。 若非他拿钱贿赂宦官,恐怕已经人头落地了。 如果孙坚、刘备都是草根出身,没什么背景,这才导致并未在黄巾起义中获取到足够利益的话。 那么董卓作为凉州豪强,又是袁家门生故吏,却落得这个下场,只能黄巾军并不好讨伐,功劳也并不好捞取。 就算果真立下战功,若没有相应的家世,在朝中没有深厚背景的话,也未必能够获取应有的政治资本。 汉末诸侯,真正在黄巾起义中捞取到足够政治资本者,恐怕也只有曹cao了。 他姗姗来迟,只是协助皇甫嵩、朱儁攻破黄巾军,斩首数万级,就因功被封为济南国国相,成为了两千石封疆大吏。 只能,曹cao出身好,后台硬,朝中有人力挺,这才能够担任一国之相。 周琦麾下兵马不够多,也没有曹cao的那种出身与后台,撑死了能获取多大功劳?就算有了功劳,也不可能像曹cao那样,成为两千石封疆大吏。 如果不能成为一方太守,反而要将周琦从安丰县调走,对于他而言或许甚至有些得不偿失。 后世很多穿越,都把黄巾起义当做是刷功劳的副本,随随便便就能凭借功劳获取高官,简直有些痴人梦。 他们根本不知道,汉灵帝尚且在位之时,对于有功之士的赏赐究竟多么吝啬。
整个大汉的黄巾军,几乎都被皇甫嵩所平定,却也只被封为左车骑将军,槐里侯,食邑共八千户。 最搞笑的莫过于,就在皇甫嵩平定黄巾之乱的次年,子就随便找了个借口,收其左车骑将军印绶,削户六千,更封都乡侯,食邑二千户。 就连功勋卓绝名满下的皇甫嵩都如此,其余人想要凭借功劳封侯升爵,不是异想开吗? 周琦熟读史书,深知这点,所以有些不太想趟这趟浑水。 真正能让周琦崛起的并非黄巾起义,而是董卓乱政。 董卓当时为了拉拢那些地方有实权者,根本不顾后果的胡乱册封官职,只要能够把握住机会,周琦弄个庐江太守的职位并不难。 只不过,现在距离董卓乱政实在太远。 戏志才听到了周琦的这番话,略作沉吟而后正色道:“明公此言差矣,安丰县虽然经营许久,终究只是一县之地。” “典韦、许褚都谋世猛将,他们于明公微末之时相随,固然是因为忠义之故,却也未尝没有建功立业之心。” “此次黄巾贼反,众人皆摩拳擦掌,若明公不有所作为,岂不令部曲心寒?” 周琦闻言,悚然而惊。 他此前只顾着苟发育,想要等到诸侯并起之时再一鸣惊人,却是忽略了许褚等饶感受。 安丰县再怎么发展,终究只是一个县城,许褚等人跟随周琦也只能做一县中吏。 对于胸怀大志者而言,这样的生活只会消磨饶斗志。 戏志才继续劝道:“且明公讨伐黄巾,不仅为了获取战功,亦为扬名也。” “此番黄巾叛乱,吸引了下人目光,若明公能够崭露头角,纵不能升官封爵,亦可为下人所知也。” “如此良机,岂容错过?” “明公所以忧虑者,不过安丰县尔。” “若明公不愿舍此基业,可请沛国周氏疏通关系,花钱为周子清买得安丰县长之职。” “周子清沉稳多智,学识不凡,治百里之地易如反掌。” “纵明公被朝廷调往别处,安丰县亦可为明公后盾,岂不美哉?” 周琦闻言顿感茅塞顿开,而后拉着戏志才的手道:“若非先生提醒,吾恐酿成大错矣。” 戏志才脸上浮现出了笑容。 四年时间,他也能够彻底认清周琦为人,晓得自己投奔的这位年轻人,绝对有潜龙之姿。 最重要的是,周琦不仅心怀万民,而且对于戏志才非常器重,善于纳谏。 戏志才的谏言,只要能够出道理,哪怕与周琦本来的想法有所冲突,对方亦能欣然采纳。 对于戏志才这样的谋士而言,主上能力倒是其次。 他们更看重胸怀以及能否纳谏。 胸怀宽广之辈,可以海纳百川,决定了这个势力的上限。 善于纳谏的君主,不至于刚愎自用,亦可让手下谋士拥有存在感,这样的人最招谋士喜欢。 最为重要的是,周琦对于戏志才的确是关怀备至。 戏志才能够感觉到,对方并不仅仅为了做样子,而是发自内心的真正关怀,不仅大方赏赐各种钱财、田地、房屋、婢女,甚至还花费巨大代价请来名医,寻得良药为自己调养身体。 士为知己者死。 戏志才出身寒微且名声不显,却能得周琦如此厚爱,虽百死而不能报此恩也,自然要为之尽心谋划。 周琦继续道:“吾意挑选五百县中精锐,响应朝廷号召,北上颍川讨伐黄巾,先生以为如何?” 戏志才却是摇头道:“虽朝廷号召下各地举义军讨伐黄巾,然明公作为安丰县长,贸然领兵跨郡击贼,终究有所不妥。” “明公当先作书于袁本初,可如此如此,而后坐等中郎将征调即可。” 周琦闻言大喜,遂纳戏志才之言,写了一封书信,差人星夜兼程送往雒阳。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