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一十章 袁绍西迎天子 (第2/3页)
,若袁本初真有不臣之心,难道不会寻找其余年幼的宗室子弟,拥立为帝吗?” “况且陛下昔日能登大位,袁本初亦有拥立之功。” “大汉如今风雨飘摇,能安天下者必袁本初也,若知陛下遭难,必然引军来救,还请陛下勿疑。” 天子闻言,这才猛然惊醒,道:“是否要召回前往兖州之使者?” 张喜略微沉吟,继而摇头道:“无需如此。” “关中诸侯并起,战场局势瞬息万变,勤王大军晚来一日,陛下就多一分危险。” “索性直接发出两道勤王诏书,谁若先来,也能代表对于大汉之忠诚。” 天子暗自点头,于是另外拟了一道诏书,让张喜派人秘密送往冀州,邀请袁绍率兵入关勤王。 却说曹cao得到天子诏书以后,急召众文武前来商议,荀进曰:“昔晋文公纳周襄王,而诸侯服从;汉高祖为义帝发丧,而天下归心。今天子蒙尘,下诏勤王,将军诚因此时首倡义兵,奉天子以从众望,不世之略也。” “若不早图,人若先我而为之,悔之晚矣。” 其余诸将却持反对意见,道:“今山东平定,袁术、刘备虎视眈眈,且关中局势混乱,天子身边韩暹、杨奉等骄横难制,若迎天子,恐会生乱。” 事实上,曹cao现在的处境并不算好,只能勉强自保,若是西迎天子,再惹得袁绍不满,到时候曹cao可就真的是内忧外患,四面皆敌了。 曹cao闻言,不由眉头微皱,继而将目光放在了幕府功曹毛身上。 很多人其实并不知道,最先提出奉天子以令不臣之人,除了沮授以外,还有毛。 毛字孝先,陈留平丘人也。少为县吏,以清公称。 他本来打算前去荆州躲避战祸乱,尚未抵达荆州,因为听说刘表政令不明,于是前往鲁阳。 等到曹cao占领兖州以后,征辟毛为治中从事,毛当初就提出了奉天子以令不臣,引得曹cao欢喜异常,直接奉其为幕府功曹。 此时毛看到曹cao目光,不由心下了然,当即出言道:“今天下分崩,国主迁移,生民废业,饥馑流亡,公家无经岁之储,百姓无安固之志,难以持久。” “袁绍、袁术,虽士民众强,却无经远之虑,未有树基建本者也。周琦、刘备,出身寒微,天下士人不愿依附。” “夫兵义者胜,守位以财,宜奉天子以令不臣,耕植,畜军资,如此则霸王之业可成也。” 程昱亦是说道:“正是因为山东未定,诸侯环视,才要奉天子以讨不臣。彼时占据大义,天下士人必然争相前来投效,以有道伐无义,何愁大事不成,汉室不兴?” “诸君所虑关中诸将,不过土鸡瓦犬,何足道哉?” “似韩暹、杨奉之流,不过白波贼寇,劫天子只为高官厚禄,彼见我军强盛,必不敢相争。” “明公勿疑,当速发兵勤王!” 曹cao闻言大喜,乃接诏,克日兴师,命曹洪率兵西迎接献帝。 时有董卓女婿牛辅旧部董承,因为女儿嫁给天子为贵人,成为外戚,得封卫将军。 董承,也就是演义中想要用衣带诏除掉曹cao,被刻画成大汉忠臣之人,最后自己连同女儿董贵人,皆为曹cao所杀。 事实上,所谓的汉室忠臣董承,与其余西凉诸将并无区别。 最大的区别在于,他的女儿嫁给了天子,因为有了这层姻亲关系,所以对待天子自不会像李、郭汜这般傲慢、蛮横。 董承也是西凉诸将之中,为数不多力保天子东迁之人。 这也并不能说明董承忠诚,不过是董承想要拥有李、郭汜那样的权势而已,只要能够摆脱西凉诸将,以董承国舅的身份,必然能够掌握朝堂。 这也是为什么,董承在天子东迁逃难的途中,曾秘密派人趁砍杀伏皇后,万幸被左灵识破,挥舞武器格挡,却是误杀了旁边的侍从,就连鲜血都溅在了皇后身上。 董承想要自己掌控朝廷,眼看天子车驾经历千难万险,即将抵达雒阳,自然不愿被曹cao摘了桃子。 于是乎,董承暗中联络袁术部将苌奴,占据险峻之地隔断交通,让曹洪及其麾下兵马难以西进,曹cao的迎天子之举也以失败告终。 直到后来,董承与韩暹等人争权夺利落于下风,这才打算请曹cao为外援,于是又秘密召曹cao勤王。 董承也因此被曹cao封为列侯,两人还拥有一段蜜月期。 未曾想,曹cao夺得天子以后,移驾许都,而且实力不断膨胀,开始大肆安插自己心腹,打压董承等人。 董承心中不服,这才有了谋诛曹cao,反被灭门之事。 由此也能看出,东汉末年很多人都是野心勃勃,真正忠于汉室的没有多少人,演义中所刻画的许多忠臣,要么是反对董卓,要么是反对曹cao。 不排除里面的确有大汉忠臣,但绝大多数都只是权力斗争罢了。 就在曹cao接到天子诏书没多久,远在冀州的袁绍也见到了司空张喜所派来传达诏书之人。 袁绍看完诏书以后,不由眉头微皱,急召麾下文武前来议事。 沮授说道:“将军初至冀州,吾便曾言:虽黄巾猾乱,黑山跋扈,举军东向,则青州可定;还讨黑山,则张燕可灭;回众北首,则公孙必丧;震胁戎狄,则匈奴必从。横大河之北,合四州之地,收英雄之才,拥百万之众,迎大驾于西京,复宗庙于洛邑,号令天下,以讨未复,以此争锋,谁能敌之?” “今过数年,黄巾已灭,黑山已衰,并州已克,大半青州为将军所得,公孙瓒不过在幽州苟延残喘。” “将军四世公辅,世济忠义。今朝廷崩坏,天子流离,宗庙残毁,观诸州郡,虽外托义兵,内实相图,未有忧存社稷者也。今州城初定,兵强士附,西迎大驾,定于邺都。挟天子而令诸侯,畜士马以讨不庭,谁能御之?” 听闻沮授之言,袁绍想起了自己初得冀州之时,沮授给自己规划的战略方针,不由唏嘘不已。 事实证明,沮授当初眼光有多么卓越。 现在的公孙瓒,不过只是苟延残喘罢了,要不了多久,袁绍有信心将其扫灭,夺取整个幽州。 袁绍听着沮授对于未来的谋划,也不由心情激荡,就打算应承下来。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