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三百一十一章 捧杀 (第1/3页)
第312章捧杀 围观百姓,议论纷纷。 蒯越却是对着外面隐秘的打了个手势,当即就有人应在人群中厉声喊道:“如此判决,简直可笑至极!” “昏官误国误民,当诛!” “证据确凿却如此判决,昏官必是收了贿赂!” …… 在有心人的引导下,站在门口围观的百姓,纷纷被激起了心中的愤怒,七嘴八舌的声讨着诸葛亮。 面对百姓们的口诛笔伐,以及县令的厉声斥责,诸葛亮却始终非常平静。 反倒是在府衙旁听的许仪见状,不由猛然起身,手握刀柄走到门口,目光凶厉的盯着众人,沉声喝道:“治中如此断案,自有其道理,尔等若心中不服,可提出质疑!” “若还有人胆敢出言诽谤朝廷官吏,且看我许仪手中刀利否!” 许仪这位二代之名,早就传遍了整个襄阳,那些躲在人群中拱火之人,看到了杀气腾腾的许仪以后,纷纷隐藏了自己的踪迹。 至于其他跟风讨伐诸葛亮的百姓,也不敢继续叫骂。 府衙之内,最恼恼怒者莫过于之前审理此案的县令。 他猛然起身,指着诸葛亮厉声喝道:“被告、人证、物证俱在,汝怎可如此断案?” 诸葛亮看着县令,道:“阁下莫要着急,且听吾细细道来。” 他走到了府衙门口,看着外面仍旧义愤填膺的百姓,毫不畏惧的与众人对视,随后说道:“此案所谓的四条能够给邹午定罪的证据,在本官看来,皆站不住脚。” 眼看众人又有了些许sao动,诸葛亮抬手在空中虚按,道:“诸位莫要多言,且听本官解释缘由。” 众人闻言,这才没有继续sao乱,而是全都虎视眈眈的盯着诸葛亮,想要看看诸葛亮如何解释。 诸葛亮朗声说道:“在本官看来,此案最得力的证据,反倒是是被害人王氏的亲口述说。” “然孤证不立,若仅此一条,根本不能给邹午定罪。” 诸葛亮话音刚落,县令当即沉声说道:“案发现场有过火烧痕迹,能够证明双方曾经发生过剧烈冲突,二人也都没有否认。” “这难道还不能证明,被害人王氏内心不愿,邹午却强行与之发生关系吗?” 诸葛亮转头看向县令,道:“本官建议阁下先去看看律法对于强jianian的定义。所谓强jianian,是指使用暴力、威胁或其他手段,强行与被害人进行发生关系。” “也就是说,只有证明二人在发生关系的时候违背了王氏意愿,强jianian的指控才会生效。” “可此前已经证实,无论是屋内有过火烧痕迹,亦或是王氏被强行拖拽进入屋内,都只能表明在事发以后,王氏表现了强烈的情绪波动。” “这里需要注意,事后反悔并不意味着能够代表事前不愿意,因此这两个所谓的有力证据,只能被列为参考性证据,而不可以成为决定性证据。” 县令有些恼羞成怒,道:“那么王氏手臂上的淤青,难道还不能证明事发时王氏曾经激烈反抗吗?” 诸葛亮说道:“不排除有这种假设。” “但此前我曾经询问过王氏,二人在事后发生过争执,王氏趁着邹午灭火之际逃出府中,而后大呼“强jianian”、“救命”,最后被冲出来的邹午强行拖入屋内。” “本官还问过目击证人,对方也能证实这点。” 说到这里,诸葛亮不再理会县令,而是看向那些在门外窃窃私语的百姓们,道:“本官做个假设,如果邹午并未强jianian王氏,王氏却跑出去以后大呼“强jianian”、“救命”等词汇,会不会引得邹午方寸大乱,继而冲出去将之强行拖拽至屋内?” “而王氏左右大臂以及右手腕的淤青,皆符合被拉着双臂强行拖拽进屋所产生的伤痕,所以也不能当做是二人发生关系时王氏反抗的证据。” 众人闻言,皆面露沉思之色。 无论哪个时代,都没有人愿意背上强jianian的名声,如果有人跑出去大声呼叫污蔑自己强jianian,自己使用的手段或许会更加激进。 在这种情况下,王氏双臂出现淤青,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 县令却是有些急了,喝道:“这只是你的猜测,怎能因此就判邹午无罪?” 诸葛亮沉声道:“律法对于刑事案件的证据链要求极其严格,只要案子存在疑虑,并且嫌疑人没有认罪,就不能给其定罪,这就是所谓的疑罪从无。” “邹午在县衙之内已经被严刑拷打过,却始终没有承认自己强jianian的事实,再加上这些所谓的证据都发生在事后,也有着合理的解释。” “那就证明,至少以现有的证据链,根本不能判处邹午犯下强jianian罪。” “阁下身为一县之首,难道连这点最基本的判断力都没有?” 县令被诸葛亮怼得哑口无言。 蒯越将诸葛亮表现尽收眼底,不由暗自感叹这个年轻人对于律法的精通,所行所为的确是按照规定而来,根本挑不出毛病。 事实上,那位县令当时判决邹午犯下了强jianian罪,也的确有失偏颇。 话虽如此,蒯越却不会坐视诸葛亮完满解决此案。 既然从律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