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五十一章 赵子龙横枪立马 (第2/2页)
,其余三位无论哪个都是比刘备更好的选择,再加上刘备得到沛国的时间也不长,而且此前经常在沛国边境爆发战争,也导致了沛国百姓不似徐州百姓那般拥护刘备。 最重要的是,相县作为周琦故乡,也是沛国周氏的发源地之一,哪怕很多人都已经去投奔了周琦,留在这里的人们对于自相县走出的楚王殿下也心存好感。 此前楚王与刘备结盟,这里的百姓还好想一些。 当他们得知刘备撕毁盟约投靠了袁绍,相县百姓自然会从心底厌恶刘备,认为对方是那种不会知恩图报的小人。 赵云在驻守相县的这段时间,明显能够感受到来自百姓身上的那种恶意。 甚至于,当一名七十多岁的太公当众质问赵云,楚王殿下帮助徐州那么多,刘备为何会选择背盟的时候,赵云也是羞红了脸,根本无言以对。 赵云如果像太史慈那样发动百姓守城,百姓们非但不会买账,反而有可能激怒他们。 “民心已失,不可久守!” 这是赵云内心最真切的想法。 他麾下的两千骑兵,乃是徐州的宝贝疙瘩,如果困守相县,等到袁军大军围困,到时候一旦百姓们造反,这两千骑兵想要突围都难。 相反,在距离相县城北十里依山傍水的位置下寨,只要相县不乱,赵云就能在外面牵制住袁军,可以保证守住城池。 相县真要乱了,赵云也会以保存实力为主,毫不犹豫的领兵撤走。 果不出赵云所料。 当朱灵、韩猛带着一万兵马刚刚杀奔相县,城中豪强、大族就鼓动百姓杀了县令,而后打开城门迎接袁军入城。 赵云知道大势已去,正想率军撤走,却看到韩猛带着五千步骑气势汹汹杀了过来。 “这韩猛可来的真快啊!” 赵云得到消息以后,不由眉头微皱。 他正准备仗着骑兵的速度优势抛弃营寨,直接往北朝沛县而去,随后进入徐州境内。 只是让赵云没想到的是,他刚刚准备撤走,就有提前派出去的斥候仓惶来报,告知赵云文丑已经带着两万大军攻克了萧县,堵住了赵云的退路。
赵云闻言不由心中惊骇,失声道:“文丑不是在汝阳吗,怎么会突然出现在沛县?” “还有这两万大军可不是小数目,怎会无声无息进入沛国境内?” 话音刚刚出口,赵云就已经猜到了原因。 文丑在汝阳这件事情,乃是袁军自己放出来的消息,那里面自称文丑之人,或许也是别人假扮。 至于攻克沛县的两万袁军,极有可能早就隐藏于兖州境内。 由于沛县紧邻兖州,袁军自兖州杀出可以直取沛县,根本无需提前进入沛国境内,如此反而有可能会引起赵云的警惕。 至于为什么没能提前探查到那两万袁军的动向,只能说袁绍此前瞒天过海做得足够好。 徐州上下都没想到,袁绍会在这个时候选择攻打徐州,继而两线作战。 且由于兖州乃是河北粮食进入南方战场的必经之路,刘备虽然选择了中立,可袁绍仍旧在兖州留有驻军。 而且兖州运粮队人来人往,袁军随时都能假扮民夫悄然留下来。 如今后路已断,赵云如果想要返回徐州,只能冒险往东进入彭城国。 只不过,彭城国也如同沛国一般,早就有袁军士卒流窜进去收割粮食,此时那里并不安全。 不过相比起在沛县统兵两万的文丑,彭城国明显更安全一些。 唯一的问题,那就是必须要先突破韩猛这道防线。 以前赵云打算朝着北方撤走,自然不担心来自韩猛的威胁,可是现在要往东方撤走,那里正好是韩猛领兵过来的方向。 如果强闯的话,以两千对五千,就算侥幸能够突围,也必然会伤亡惨重。 “启禀将军,韩猛距离营寨已经不足五里!” 麾下斥候的话打断了赵云的思路。 他深吸口气,眼神逐渐变得坚定起来,道:“命令全军披甲,而后待在营寨之内偃旗息鼓,准备好引火之物,于营寨内设伏!” 赵云已经决定了,要率先击破韩猛麾下五千步骑。 此时撤走,韩猛必然追击,彼时如果文丑再自北方杀来,两面夹击之下,这两千骑兵很难有活路。 只是时间紧急,突发状况彻底打乱了赵云的部署,他不得不兵行险招,打算利用韩猛锐而轻敌的性格,将之引入营寨。 赵云自在公孙瓒麾下就开始与袁军交战,对于袁军诸将可谓十分了解,自然也知道韩猛的性格。 “驾!” 将设伏事宜交给麾下副将以后,赵云却是纵马提枪来到营寨门口,而后命人打开营寨,自己一人立于此地。 “踏踏踏!” 五里路程,对于骑兵而言根本花费不了多少时间。 韩猛担心赵云得到消息跑了,丢下两千步卒就带着三千骑兵提前杀了过来。 “吁!” 当韩猛看到了独自一人于营寨门口横枪立马的赵云以后,不由眉头微皱,心中更是起疑。 “全军止步!” 韩猛虽然锐而轻敌,却也不是傻子。 这么大的营寨里面没有任何动静,只有赵云一人在营寨门口横枪立马,明显有很大问题。 看着韩猛那迟疑不决的模样,赵云也不由长长舒了口气。 赵云之所以要如此,是因为时间太短,营寨内的引火之物尚未准备完毕,他这才故意如此打算先拖延韩猛一阵。 等到营寨内准备完毕以后,赵云再故意露出破绽,以韩猛那锐而轻敌的性格,必然自以为看出了赵云是在虚张声势,而后引兵杀入营寨。 “兀那赵云,天兵已至,汝此时不降,更待何时?” 韩猛虽然心中起疑,却仍旧拍马上前,厉声喝道。 赵云闻言,却是冷笑道:“袁本初若为明主,吾在常山之时就已经前往投奔,又怎会远走他地转投别人?” “汝要战便战,无需逞口舌之利!”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