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82章 送上门的刀子 (第1/2页)
回去的路上,徐洛看到路边身穿警服的女警官,突然有了一个让人鸡动的灵感。 于是开车去一家专门贩卖计生用品的店铺,买了一些服装和道具。 警服、护士服、水手服、旗袍等,见过没见过的全买下来,准备回去挨个着试。 身为一个立志要在国产区留下自己身影的人,很有必要了解这些。 另外还有大量的胶片。 …… 徐洛宣布的事情与《民生日报》即将重新开印的消息,通过各大媒体的传播,很快就传到港人的耳朵。 除此之外,还有《东方日报》被廉政公署扣查的新闻。 今日的吃瓜群众可不少。 这些新闻也比娱乐的瓜更让人深思。 徐洛前脚刚召开记者招待会,后脚《东方日报》就被扣查,很难不让人将这两件事情联想在一起。 看来这家伙外出一趟,背景倒是变得更加神秘起来。 各大报社也不得不调整经营策略。 整体的数据综合下来,除了《东方日报》和一些定位不清晰,没有读者粘性的报纸销量大受影响外。 《明报》《星岛日报》受到的冲击还不至于到伤筋动骨的地步。 《信报》《经济日报》《商报》《大公》等早已有了各自的受众,一样没有伤筋动骨。 免费发行的策略没有大家想象中那样威胁收费报的生存,引发报业割喉战。 双方的读者受众开始变得泾渭分明。 《民生日报》的主要读者群为上班一族,并创造一种能够迅速阅读的新机制。 上面刊载的新闻很短,都是世界上发生重大事件的内容提要,其目的只是让上班族在很短的时间里知晓国内外发生的重大事件。 同时把很大的力气放在当地新闻上,向读者提供当地简要的言论、娱乐、电视节目、体育等实用信息,很能迎合青年人的口味。 这样就避开与付费报纸的激烈争夺,降低促销成本,拓宽传播渠道,同时通过改造偶然性读者群和非读者群,开辟新的广告市场。 而香港一直有一些免费小报存在,但大都是一些每星期或每月出版的地区公益性报纸。 报道关于某区内发生的事情,如区内各项工程、社区活动等,消息通常时效性较低,对象亦只是区内居民。 而《民生日报》则内容全面,并涵盖每日时事新闻,又是针对特定的受众发放。 天下既没有白吃的午餐,也没有真正“免费”的报纸。 免费报纸发行的主要目的是为扩大报纸影响、吸引广告投资从而赢利,把新闻当作广告的载体。 既然报纸的影响力已经打开,接下来等到重印的时候,就要找广告商,实现变现盈利。 找夏鼎基爵士和姬达爵士参加揭幕仪式,便是让广告商吃定心丸。 至于找广告商的事情,当然是交给林建仁去处理。 …… 香港廉政公署(ICAC)总部位于香港北角区渣华道303号。 大楼外部和普通商厦没什么区别,内部设施却非常先进,安全系统更是世界顶级。 普通人可以走入大楼,但要想四处看看,却绝非易事。 因为大楼的每一道门,都必须刷卡才能进出,即使能混入大楼,想出来,也可能“逃生无门”。 而且审讯室也不像是电视剧里那样灯光昏暗,桌子上只有一盏刺眼的台灯,一大帮凶神恶煞的人在对面盯着,随时准备修理犯人。 事实上,房间虽然也不大,但灯光明亮,除了摆放在中间的一张三角形桌子,就是墙角的录影设备。 如果审讯开始,室内就会有3台摄像机同时启动。 最终的3盒录影带,一盒在疑犯面前封存,需要时用作“呈堂证供”,一盒交给疑犯本人,一盒留工作人员做调查用。 而在室内最上方还设有一个类似街道拐角处的“广角镜”,确保可以拍摄到房间的每一个角落,杜绝有人在录像过程中“做手脚”。 马亭强就在这样的房间待了几个小时,连他哥哥的面都没见到。 甚至也没有人来审问他,这间小房间里面就只有他一个人。 他的内心无比煎熬,这种干坐的滋味是真的不好受,不知道等待自己的会是什么。 让人有种要窒息的感觉。 现在他才二十多岁,算得上是风华正茂的年纪,坐牢是不敢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