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八章 投资 (第3/4页)
的消息。” 听到张鹤鸣这样说。贾康乐脸色微微一变,明显是想到了些什么。 “张总,不知道你打听到了什么消息?”贾康乐小心翼翼地问道。 张鹤鸣微微一笑,“听说当地的羊绒,基本上被两个家族垄断了,不知道有没有这回事?” “就是一些正常的市场经济而已,算不了什么大事。”贾康乐轻描淡写道。 对于贾康乐这个态度,张鹤鸣并没有点破。 “那就是说如果我们真的在当地收购羊绒,不会出现什么问题,对吧?”张鹤鸣笑着问道。 贾康乐赶紧点了点头,“只要你跟我们签署了建厂合同,这一点我们政府可以做出担保。” 从贾康乐的态度可以看得出来,他是真的希望张鹤鸣能够在当地建厂。 张鹤鸣拍着胸脯保证道:“只要你能够保证我们收购羊绒不出问题,合同随时可以签。” 有了张鹤鸣这个保证,贾康乐自然是欢天喜地的。 “张总现在是吃饭的时间,不如我们边吃边聊?”贾康乐发出了邀请。 张鹤鸣自然没有意见,笑着答应了下来。 来到附近的饭店,贾康乐点了满满一桌子菜。 “张厂长。不知道你明年建这个厂,规模大概有多大?”贾康乐一上来就问道。 张鹤鸣挥了挥手,“具体的规模还得看当地羊绒的产量,现在我也不好给你回答。” 贾康乐点了点头,张鹤鸣回答的确实没有什么问题。 当地产量是多少都不清楚,人家自然不好给一个准确的答案。 贾康乐说:“当地的羊绒产量,我这有一些数据,张总要不要听一下?” “当然没有问题。”张鹤鸣立马道,“如果有你的这一手数据,对我们可太有用处了。” 贾康乐点了点头,随后把当地的羊绒情况告诉了张鹤鸣。 鄂尔多的羊绒年产量,大概在两到三千斤左右。 这三千斤羊绒,基本上被两大家族给分光了。 其他人想要从这里买羊绒,基本上都是从两大家族手上买的。 还有一小部分,是当地村民自己留着用的。 “张总,大致情况就是这样。”贾康乐对张鹤鸣说。 张鹤鸣点了点头,“如果按照这个产量的话,厂子的规模最多就是在几十人左右。” 一年下来才三千多斤羊绒,实在是不够看。 没有足够的原材料,厂子建得太大也没有意义。 听到张鹤鸣这样说,贾康乐有一点失望。 就这么一点人,给当地解决不了多少就业岗位。 至于经济效益的话,恐怕也高不到哪里去。 看到贾康乐这个失望的表情,张鹤鸣又补了一句。 “当地有这么的养羊的,等厂子建立起来后,可以生产羊毛之类的产品,这样就能快速发展起来了。” 听到张鹤鸣这样说,贾康乐十分的激动。 “张总,你真的愿意这样做?” 要知道这样做,是要花钱建厂买机器的。 张鹤鸣点了点头,“这是这是自然的,我建厂子是为了赚钱,规模越大赚的钱才越多,你说对不对?” “对!你说的非常有道理。”贾康乐立马道,“张总,没想到你年纪轻轻,志向却这么远大。”
张鹤鸣笑着摆摆手,“谈不上,只是想多赚些钱而已。” “张总,那你觉得这个厂子,以后能发展成什么样子?”贾康乐问道。 张鹤鸣想了一下,“如果原材料充足,三年内应该能到百人规模。” 对于这件事情,张鹤鸣其实没有多少把握。 现如今在谈判的重要阶段,那自然是有多大说多大。 眼下最重要的,就是先把合作给定下来。 前期的合作都定不下来,就更不要说后期了。 贾康乐心里很激动,“张总,那你觉得这个厂子建立起来,一年的产值大概有多少?” “按照我们品服装品牌的销量,一年产值最少几百万。”张鹤鸣随意报了个数字。 贾康乐深吸了一口气,这个产值可不低啊! 要知道鄂尔多本地的所有国企,没一个能达到这个产值规模的。 张鹤鸣要真能建这么一个厂,以后就是鄂尔多最大的企业了。 当地要是有这么一个年产值能够达百万的厂,绝对是一个天大的功劳。 贾康乐没有想到,这样的功劳会落到他的头上。 “张总,如果是这样的话,那我觉得合同可以尽快签下来。”贾康乐有些迫不及待。 张鹤鸣笑着摆了摆手,“贾处长不要这么着急,我觉得还需要再考察一段时间。” “不知道张总想考察什么?”贾康乐小心翼翼地问道。 张鹤鸣说:“自然是当地羊绒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