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353章,人在家中坐 (第1/4页)
第353章,人在家中坐…… “杨主任!” “张队长!” “请!” “请!” 张庸又来到了训练基地。 不是他自己要来的。是杨善夫请他来的。很殷勤的请。 刚好,张庸有空。于是过来看看。 话说,这个未来军统的训练基地,还挺有搞头的。 杭城是余乐醒,金陵是杨善夫。 他们两个训练出来的特工,成为复兴社目前的重要补充来源。 处座要扩展队伍,要大量增加人手。但是又不能滥竽充数。不能随便捡到几个番薯就往队伍里面塞。 偶尔三两个或许还可以。成建制肯定不行。 “张队长,最近你的辉煌战绩略少啊!”杨善夫笑着打趣。 “唉,一言难尽。”张庸闷闷的回应,“整天替人擦屁股,烦的一批。” “韩信当然也有胯下之辱。眼光应该放长远。张队长日后前途不可限量。杨智以后还请少龙多多关照。” “我刚才还奇怪你怎么不称呼我少龙,反而叫我张队长。难道是我们之间生分了?” “我这不是又有求于你了嘛!没脸称呼你少龙啊!” “又有人才推荐给我?” “人才说不上。是几个干后勤的。” “谁?” “都是几个亲戚家的。” “那没问题。给我吧!” 张庸爽快答应。 他知道杨善夫就是个白手套。 什么意思?肯定不是杨家的亲戚。应该是总部其他高层的亲戚。 借杨善夫的名义出面,询问他的意见。 如果答应,那以后就可以慢慢公开。如果不答应,那就算了。大家也不会伤面子。 否则,如果周伟龙跑来问他张庸,说自己想要安排一个亲戚进来,问张庸能不能答应。这就有点骑脸了。可能会有某一方觉得勉为其难。 如果通过中间人,又没有具体说明是谁,就会减少很多尴尬。 都是人精。 各种走关系的门路,都是炉火纯青。 张庸也乐得做个好人。 你好我好大家好。众人拾柴火焰高。 他现在需要的就是一个利益捆绑。和其他人捆绑在一起。 大家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这样万一有什么事,别人也会暗中帮助。 如果发生意外,即使无法暗中相助,至少不会落井下石。 这样也能减少很多阻力。 何况,以后在敌后奋战,还是需要很多帮助的。 最明显的就是请求拨付经费,或者武器弹药什么的。经一手,再经一手,那就没了。 何况还不止经两手。 如果中间都是利益关系户,就不用扣那么多。到手应该有个70%以上…… “那你看如何安排?” “正好,我那边情报三处需要人。辛苦辛苦他们。到那边打个前站。” “那就太谢谢了!” “杨主任,你说这样的话就见外了。” “好,不说,不说。” 杨善夫笑眯眯的回应。 然后请他参观人员训练考核。却是又有新兵到来。 处座最近在委座那里得了不少的彩头,委座赞誉有加,其他人对处座自然是刮目相看,一般人都愿意讨好。 最直接的反应,就是在人员配备上,处座经常可以获得优先权。 张庸转了一圈。发现这些新人都很年轻。都是十七八岁的样子。似乎是军校生? “他们都是黄埔十一期的。” “啊?” 张庸又惊又喜。 喜的是,他们居然是黄埔生! 厉害了。 处座居然一口气弄来这么多黄埔生。以后复兴社还不迅速膨胀啊! 惊的是,他们毕业了吗? 黄埔11期好像是去年9月份才开学的。到现在才一年。 按照学制,应该是两年半。怎么才学了一年就招过来? 不过,张庸也没有细问。 处座这样做,自然有处座的道理。或许是先下手为强呢? 事实上,抗战前的几期黄埔生,都没有顺利毕业的。12期、13期、14期的学生,都是直接从学校上的战场。 因为没有任何战斗经验,遇到的又是穷凶极恶的日寇。所以,伤亡非常大。能活下来的不多。所以,黄埔六期以后,基本上没有什么出名的人才了。 “全部都是?” “当然不是。最前面三十个。” “三十个吗?” “对。是我们复兴社有史以来,从黄埔招揽人数最多的。” “那其他人呢?” “都是投笔从戎的青年学生。处座准备成立特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