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一百二十九章 等待 (第1/2页)
这个年代,科举算是最公平的事情。 一般人,没有谁敢在这上面搞事情。 朝廷权贵也不太敢。 否则怎么向读书的交代。 毕竟当官的人大多都是这么一步一步走上来的。他们也不会允许科考出现有徇私舞弊的地方。 闰土和王春之都很激动,非常豪放,点了一大桌子酒菜开吃。 中了会试的人,基本都是进士了。 等参加殿试之后会有三种身份。 第一甲,进士及第。二甲进士出身,三甲,同进士出身。 闰土几个人离开了酒楼。 在京城又待了近一个月。 到了三月。 这一殿试终于到了,这是科举的最后一考。 几百个人依次到了皇宫之郑 就在大殿之上,皇帝坐在龙椅上,看着这些人。 殿试的规矩更简单。 但是学子们更紧张,毕竟上头坐着的是皇帝。心脏稍弱一点的人,恐怕受不了这种刺激。 试卷一到手,所有人开始动起来。 争分夺秒。 有的人想着,自己要是率先作答出来会不会在皇帝那儿高看一眼。 也有些人再想着,要是交卷的速度太快,会不会认为自己太高傲了,万一皇帝不喜欢傲的。 虽然知道皇帝就坐在上头,大殿中还能听到皇帝话的声音,但是没有一个人敢抬头看皇帝。 没有那个胆量,皇帝不叫他,没人敢抬头。 甚至有两个手都在抖嗦着,紧张的,没有经历过这种场面。 能到了这儿的人,基本上都是人中龙凤,任何的因素都能决定后头的名次。 一紧张,手都抖嗦了,一看知道就算是平时再厉害,恐怕此时也只能得一个同进士出身。 考耗不仅是成绩,还有各方面的因素。 论治国安邦之策。 这个论题太大了,能写的地方太多了,可越是这样就越不好写。 治国安邦,虽然他们科考当官的理想就是治国安邦。可要是怎么实施,真得好好想想才行,万一答不到点上。 毕竟他们没有真正为官过,没有经验,写的东西都太空泛了。 没有谁都像诸葛亮那些人一样,在野时就有那样大的格局。 纸上谈兵的理想主义者恐怕更多。 真为官之后恐怕就会觉得自己年轻时候的理念太幼稚空泛。 这样的题目要言之有物能出彩,难度较大。 闰土则是更加开心了,凭着后世的见识,提出几条治国之策,让皇帝满意不是太难的事。 就算自己写的不行,还能有别饶呢。 琢磨了一下,开始动笔起来。 “每日所看之书,句句皆物;切己体察、穷究其理即格物。所谓诚意者,即其所知而力行之,知一句便行一句。坚持二者并进,则便会达到下学便上达的目的,才能始于修身,格物致知、诚心正意,而终于治世,获得齐家、治国、平下的功效。读书立志,须以困勉立功,志大人之学。凡有裨于国计民生,无不尽心经蒙田,实力兴办。......” 很快写满了整个卷面。 无外乎,强军,富民,修身,齐家。 其中融汇了后世近代伟人一些见解,集各家所长,拼拼凑凑的写下了一篇文。 字迹工整,稍微带点飘逸,行书。 勉强没有超出这个时代太多。 超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