觉醒时代:从少年闰土开始_第一百四十章 教育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一百四十章 教育 (第1/2页)

    民心所向。

    基本上都领到了种子。

    土改这玩意,让周边县城的人不少都知道了。

    不过土地的所有权还是在县衙,农户只能使用。

    使用不用交税,跟自己的一样,甚至更好。

    就好像当初闰土中了举人,他那个村子的人把地放他名下来了一样。

    两个月的时间,新加入的那五百饶护卫队经过了两月的训练多多少少也像些样子了。

    继续扩充。

    又招了五百人。

    目前主要的经济来源还是闰土空间中的东西。

    差不多有着百万银子。

    百万。

    对于朝廷来,可能给老太后修座宫殿就花的差不多了。

    但对于一个县城,这是一笔巨款。

    能做的事情很多。

    百万的银子,在县城中,首富也拿不出这么多来。

    如果在杭州城,有百万两银子的不少。

    不过能拿出这么多现银的估计也没得。

    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

    一百万,够一个知府贪一辈子的。

    知县的俸禄一年不过五十两,县丞不过四十两。

    忒少零,不过基本上都会有背的法子搞钱。

    一个县城的经费一年可能就几千两,存留银太少,那么就要想办法节省各项开支,啥事也办不了,不及一个大地主的年收入。可想而知,县政府的财政压力有多大。闰土不一样,这百万两都能拿出来用。

    明代的赋税一部分为钱,一部分为粮食,而清代则是统一交银。

    明代留给地方的经费占了一多半,上缴朝廷的大概三分之一有余。这就意味着,地方州县乃至三司都有足够的经费,不用自掏腰包。

    清代的情况就不同了,自顺治末年开始,直到康熙初年,朝廷不断减少地方存留,从最初的一半左右减少到不及八分之一。这样一来,地方的经费就不能保持正常的开销,这就导致了州县等基层官员要自掏腰包。显然千里当官只为财,自掏腰包肯定是不现实的,所以就有了名目繁多的加派、加征,还有就是以火耗为名,大肆敛财。

    就很少见有不敛财的官员。

    顺治初年,一个县城可能有一万两银子的存留。

    到了康熙乾隆,直接少一半。

    现在更少。

    官俸,知县五十两、县丞四十两、典吏三十两、县儒学的人总共八十两,两百多两。

    衙门办事人员吃饭的钱,门子、皂隶、民壮、仵作、禁子、马快、轿伞扇夫、斗级、库丁、铺司、更夫、火夫、吹手、坛户、斋宫夫、先农坛户、马夫、门斗、膳夫、斋夫,一百多人,一年一千出头点。

    每年的祭礼一百多两。

    杂七杂八加起来,估摸着两三千两。

    而以往的话,实际收的赋税,大概能有四五万两。

    其他的就进了官吏的腰包。

    县令分大头。

    可能直接要三千两左右。

    也不算太多。

    年俸五十两对县令来那肯定是少了。

    每个月多加一百两银子,不算多。

    毕竟县城的一把手。

    剩下的其他人分。

    会拿出一半多点来作为县城的开支。

    想要发展首重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