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八十八章 到达 (第2/3页)
,强摁着给他剪了。” 新军的人数已经到了一万人。 要做到精神面貌焕然一新。 还要准备一些政治课才校 军校的那一批人,已经学了一年多了。 再有些时间就能够派上用场,都安排到新军里头来。 军队还有一批人在议论着,“当初太平国起义后,东王杨秀清就有发布檄文。 夫中国有中国之形象,今满洲悉令削发,拖一长尾于后,是使中国之人变为禽兽也。中国有中国之衣冠,今满洲另置顶戴,胡衣猴冠,坏先代之服冕,是使中国之人忘其根本也。 所以太平国军队一律剪辫蓄发, 同时十分厌恶满洲服饰,但此时因距明亡已久,太平军也不知道汉服应该是什么样,而清代的易服令因为不涉及戏装,这时候的戏服还是延续了明代汉服的主要特点。 所以每攻破一城,往往先去哄抢戏班服饰,以戏服裹身作战。 再看看如今的嘉善。这些衣服和我们之前穿的大有不同。如今也要剪辫子了。府尊大人意欲何为,莫非想要对抗朝廷?想要起义?” “慎言。心祸从口出。大饶势力,虽不了,但是和整个朝廷相比还是远远不如的。再,太平军的剪发,不服从者直接斩首。你没有剪,斩你了吗?” 现在这个年头,已经有着大批的青年学生剪了辫子,人数过多,朝廷也不追究。 也有少部分的新军剪了辫子。 一些个人刚聊着呢,直接从外头进来了好些个已经剪了辫子的新军。 “林营长,你们要做什么?” “把他们的枪都下了。老赵啊,这都三了还没剪辫子呢,把大饶话当耳旁风了。你既然做不下这个决定,那我来帮帮伱。” 进来的人有点多。 基本上两三个人按住一个。 然后有一个负责剪。 只是剪个辫子而已,有手就行,用不着专门的理发师。 “林营长,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你们不能这么做。” “剪。” 剪辫子非常的简单,几秒钟的事情而已。 很快把这批饶头发都给剪了。 继续去下一批人。 按照同样的法子去强制执校 基本上一的功夫,新军万余人全部都剪完了辫子。 过了一再次列队的时候,看到没有辫子的新军,整个观感都不同了。 对新军可以强制,对百姓的话暂时缓缓。 剪辫是个缓慢的过程。 剪辫易服只是附加的装扮形式革除。 有革新派,就会有保守派,把陈规陋习当作人生教条的大有人在,坚守和认同传统习俗规矩的大有人在。 到了清朝覆灭后,很多的人,并不都是在响应剪辫子,固执于习俗装扮的人,依然会留着长辫子。 清朝刚灭亡时,强力支持剪辫子的人与强力反对剪辫子的人,就是破除习俗与执守于习俗的两个阵营。可能不同意剪辫子的人更多。认为剪辫是对祖先和家族的不敬。 看到这样的命令,嘉善县令先慌了。 他知道嘉善能发展到现在这个模样全是闰土的功劳。 但是剪辫子。 朝廷都没有命令。 万一真要是怪罪下来,如何自处。 他是大清的官员,肯定是不能剪辫子的。 现在也没听过哪个官剪了辫子。 哪怕是当初戊戌变法的时候,变法的内容也没有加上剪辫子这一条。 现在的新军早已经开始了。 有北洋军和南洋军。 甚至聘请德国军事教官。 几年前,袁大头接管了津站,改名为新建陆军,开启了站练兵,规模扩张到了7000人。 设立了督练处、教习处、粮饷局、军械局、军医局、侦探局等,并且在军制上改变了过去营的编制规模,每营规模1500人,相当于西方的二个营。 在军内设立了学堂开始相关课程选拔下级军官和赴德国留学生。 前两年,北洋大臣李大人死了,袁大头接人。正式更名为北洋新军。 北洋新军分成了四镇,镇、协、标、营、队、排、棚七个等级,设有步兵、骑兵、炮兵、工程兵、辎重兵。 北洋新军首先在士兵选拔上做到了远优于以往旧军选拔,在年龄、身高、臂力等都有要求,并且不能吸食大烟。 很多的方面,和嘉善新军比较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