觉醒时代:从少年闰土开始_第二百三十八章 谈论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二百三十八章 谈论 (第1/3页)

    “中了,打中了。”

    “漂亮,到底是炮营出身。”

    而另一边,冯军火烧汉口,火光冲。

    直接把汉口给拿了下来,百姓损失惨重。

    北洋军在目前来算是军事素养比较强的。

    不然朝廷也只能请袁大头出山。

    朝廷迟早要完。

    没有钱。

    近几年,朝廷每一年的财政赤字都有几千万两。

    从太平国运动开始,朝廷能想的招都想过了,基本上所有搂钱的法子都用过一遍了,眼下再怎么压榨这些百姓也不成了,只好用关税、盐税什么的跟洋人借钱。

    立宪要钱,商埠、各级审判厅、城镇乡地方自治、推广学塾、完备巡警,均需巨款。

    光地方自治啥的就干出去了四千多万两银子,然后是军费八千万,还有跟新政挂钩的交通实业啥的干掉了六千万,原本并不富裕的朝廷顿时雪上加霜,只能借外债。

    朝廷借外债搞了宪政、练新军。宪政搞起来之后,立宪派的一个重要作用,就是反外债。

    新军的一个重要工作,就是造朝廷的反。

    顶着巨大的财政压力,扔钱搞宪政,搞新军,还外债加利息,又不肯放权。

    摄政王和隆玉太后都有些优柔寡断。

    首义爆发之后,全国各省马上云集响应,原来的立宪派和被格命人渗透得跟筛子一样的新军团结到了一起,宣布独立。而每多一个省独立,朝廷的财政来源就少一部分。

    洋人还不肯借钱了。要更大的利息。

    朝廷都想着已经只能开变卖家产。

    宁可卖东西也绝不能借外债,因为压根还不起,列强借给钱也是为了让永远还不起。

    为了巩固清朝的统治地位,才搞了新军。

    新军的威力确实很大,先后灭了义和团和造反的格命党,可新军的副作用也很大,巩固统治的同时却损了清朝自己的根基。

    朝廷囊中羞涩,攒下来的钱大都充作赔款、供养贪官和维持皇室的奢侈生活,而按当时的标准,全部练成朝廷计划的三十六镇新军,仅建军费及军饷一年都要上亿两白银,超过国家全年的财政收入,这自然是难以做到的。

    朝廷有困难,只能从人员编制等政策上支援,至于编练经费主要就靠各地方自己筹备。

    虽觉得有点不好,各地方还是响应朝廷号召,开始了自招自练。

    朝廷既然给不了钱,那就难以掌控新军的人事任命权。

    朝廷的权力就少了很多。

    眼睁睁看着朝廷大军竟然拿不下的武汉三镇,各省哪里还有心思抵抗,基本是起义军一到,就纷纷宣布独立。

    朝廷开始迅速衰败起来。

    举国目光齐聚湖北,格命能否成功就在此一战。

    如果格命军被清军主力歼灭,其后果自不用多。

    如果格命军能抵挡住数倍于己的清军主力的反扑,把清军主力拖在武汉城下无法动弹,那么其他正在观望的势力就有可能起兵响应,格命的星星之火就有可能迅速形成燎原之势。

    先行出发、先行抵达的陆军尚书是很想扑灭格命的星星之火立功的,可惜他有心无力。陆军尚书虽然是这支装备精良

    、训练有素的北洋劲旅名义上的最高统帅,但他指挥不动这支军队。

    北洋军从征兵到训练,几乎都是袁大头在负责,重要军官几乎都是他的人。除了袁大头或者得到袁大头的授意,否则谁也指挥不动这支部队。所以第一路人马出工不出力,只是在应付差事。

    第二军的冯果樟确实能打,是一员悍将。但他有力无心,不想打。

    至于以旗人为主的第三军,是朝廷最后的家底,摄政王要留着以备汉人造反,是不会让他们在战场上轻易消耗掉的,得等前两路军队跟格命军拼得差不多聊时候,由他们站出来摘桃子,收拾残局。

    想的有点好了。

    仅仅一个月,各地方,都在宣布独立了。

    “父亲,朝廷已下罪己诏。并决定立宪之后,庆王内阁辞职,授父亲任内阁总长大臣,并着即来京组织完全内阁。仍然节制调遣湖北各还陆军及长江水师。”

    “摄政王什么了?”

    “没樱”

    “父亲,您什么时候回京城组阁。”

    袁大头:“老冯,你看看这报纸上是怎么你的,在汉口火烧连营。”

    “我指挥弟兄们一夜火攻,把革命军赶走,不功劳还有苦劳吧。”

    “报纸上都在骂我,我用了你这一介武夫。我给你念念你听听。搜尽各店铺的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