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26章陶员外的春天 (第1/2页)
老道每天‘繁忙’,白天小九才得以脱身。 每天三更起床练剑,早上到镇公所,和五位管事汇总各项事务。 再到四海商号,与四师兄五师兄聊天。 出门后去城门口的民团营,跟包磊俩兄弟吹牛侃山。 回到山上陪老道看花弹琴,整治菜肴,连三个师姑都胖了不少。 一个个面色红润,身子丰腴,皮肤冒油。 道观的作坊目前仅余两处,一是印书坊,已经迁往东北方向的文峰山上。 因为青云观场地有限,难以完成每年八万多册的印制订单。 便在文峰山修建大殿两处,排版,印刷,裁剪,制册等坊间三十个。 二师兄程文举,三师兄车贤常年住在此地,打理日常琐事。 两人虽已成家,晚饭仍然赶到白云观,‘蹭’老道的饭吃。 二是在大基山后山的琉璃坊,由原来的瓷窑改成。 现在主要烧制琉璃,偶尔也接些定制的茶具。 六师兄刘凯为主事,建有各类房屋七十多间,规模不小。 这里四面环山,犹如世外桃源。 若不是炉窑经常冒出浓烟,倒是个难得清净之地。 青云观经过整修,改成药房铺子。 大师兄高廷贵和七师兄马健留在这里。 除了每天供奉三清祖师,就是坐诊制药。 上百个小伙计每天制药熬膏,没有一丝空闲。 这里药材齐全,大师兄也堪称杏林妙手,每天问诊人员络绎不绝。 最远连济南府淮安府,都有达官贵人慕名而来。 四师兄宝坤和五师兄广辉,住在镇上的四海商号。 早出晚归发货收账,处理对外琐事,从早到晚忙的脚不沾地。 各府县商贾,乡集商贩两人是熟门熟路,呼风唤雨,牛皮的不行。 白云观原来的卷烟,火柴,成衣,大车制造,铁料加工等产业。 都交给镇公所打理,由陶员外牵头,成立西河商号。 不仅是这些工坊的拥有人,也是整个西河镇的管理者。 道观除了每季度收取商铺租金外,还收取工坊的出让金。 不过按照和镇公所的协约,出让金只收取十年。 十年后工坊将成为镇公所的产业,与道观再无瓜葛。 之所以这么做,皆是因为白云观名声在外。 不仅莱州府衙垂涎,登州府,青州府,济南府也多有关怀。 九斤综合多方意见,在已经是知县大人的张叔劝诫下,拆分了作坊。 只留下书坊,琉璃坊,和北海新村。 从此在山上侍奉老道,练剑弹琴,好不快活。 这天巳时,和包磊侃完大山的九斤准备回山。 西门外岗楼传来消息,有百十人盔甲鲜明的骑兵马队,直奔西河镇而来。 九斤让包磊前去查看,又打发人通知陶员外他们。 自己在包力陪同下,来到城门楼观望。 远处百人骑兵,泼刺刺冲到拒马前,带缰绳人马而立,嚣张万分。 包力惊呼:“九斤,是锦衣卫。” 九斤眉头紧皱,听说过这些人。 登州也有个百户所,可从未见过。 这些人个个头戴铁质平沿盔,锦绸飞鱼服,腰挎绣春刀,骑高头大马。 当先一位膀大腰圆,络腮胡须的汉子骂道:“爷爷来了,狗日的,还不搬开拒马,瞎了尔等狗眼。” 包磊长这么大,没被人骂过,当即呵道:“哪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