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七章 读书人的学问  (第2/2页)
。”    杨姒告诉自己一定要冷静,可嗓音中还是透露出一股不服输的情绪。    “你说赵家天子心怀天下,可他纵容韩措屠城,就不怕九国百姓有怨气?”    苏阳笑说:“屠城只是手段,为了之后的仗更好打。等到目的达到了,自然不会再如此行事。百姓有怨言,但不会有怨气。战国乱世活了下来,还有什么好抱怨。”    他望向江面,不加掩饰的讥讽道:“船上的那群人是投了个好胎,天高皇帝远,在这一亩三分地骂骂咧咧也没人管。真打起仗来往家里一躲就是,可受苦的还是百姓。    天下兴亡百姓苦,是一句大实话。百姓需要的,从来都只有太平日子,谁能给他们,他们就跟谁。”    杨姒不再询问。    清秋笑着抱拳。    “苏公子别见怪,我家meimei最近读了几本圣贤书,道理没读懂,只记得该如何跟人抬杠了,还请公子莫要见怪。”    姜芝暗笑。    他们这群人中,杨姒年龄最大,其次是五云,然后才是清秋。    也就是占了伪装的便宜,清秋能喊杨姒一声meimei。    苏阳摆摆手说:“不见怪不见怪。君子之学,入乎耳,箸乎心,布乎四体,形乎动静。读圣贤书,遇到问题是好事,问题越多越好,最好能把老天爷都给问住。    我当初也是问题太多想不通,才选择走出家乡。”    清秋笑说:“公子高见。”    接下来的路,一行人便不再谈国事,随便闲聊进了荃州城。    苏阳要返家,再次提出邀请。    嘉年几人再次拒绝。    “公子返乡是喜事,若我们情深意笃跟你一起去倒也无妨,可我们毕竟只是路上遇到的闲人罢了,实在不好冒昧打扰。即使公子的家人们不在意,我们却得识得礼数。”
    苏阳不再强求,只说道,下次再见,无论如何都会置酒答谢几位的搬书之恩。    双方分别。    书童唉声叹气。    “公子啊,咱们离家这么多年,您要是能领一个媳妇回去,老爷和老夫人一定会高兴的。”    苏阳心里同样有些遗憾。    那两位小姐,都是好姑娘。    尤其是清秋小姐,一双眼睛像是会说话一样。    他拍了拍书童肩膀,说道:“走吧,咱们回家。”    嘉年一行人找了家客栈落脚,等找杨姒的人来。    到了房中,嘉年对杨姒说道:“你刚才太冒失了,不该对一个素不相识的人说那些话。万一对方是朝廷中的人怎么办?治你个诽议朝政的罪名都是轻的。”    杨姒自己也认错,态度诚恳。    清秋手指推了下嘉年的胳膊,以眼神示意,差不多就得了。    嘉年无语,自己是在照顾孩子?    他捏了捏眉心,说道:“好吧,这件事先放一放。你要等的人是谁?”    杨姒摇摇头:“我也不知道,不过我倒是有个猜测。能让我娘如此信任的人不多,娘生前还曾向我信誓旦旦的保证过,天底下只有这个人不会害我,因为我是皇后娘娘的女儿,杨氏的公主。”    杨姒结合这段话,只能想到一个人,杨氏帝师、左丞相、太子太傅——卢高岳。    杨氏朝野传闻,卢高岳与她的母亲——杨氏皇后,互为知己。    ……    ……    荃州苏家是江南的名门望族。    老家主苏淳曾任杨氏王朝的礼部尚书。    杨氏灭国后,邯曲先帝有意让他进入六部,继续担任礼部尚书之职。    苏淳因为韩措的屠城之举,撂下一句弗与此贼共朝的话,直接回了江南。    后来新帝登基,再次邀请他出仕,担任国子监祭酒。    苏淳还是不愿去。    并要求苏氏子孙,终身不得入仕。    苏阳作为苏老爷子的长子,游历他乡返家,受到热情招待。    苏老爷对儿子在外的经历十分关心,一一询问考察儿子的学问,想看看他是不是荒废了学习。    苏阳坦诚相待,对答如流,令苏老爷十分满意。    一高兴,酒就没少喝。    苏阳也是被灌得脸颊通红。    老人家到底是老了,在酒桌上睡着,被下人们抬回房间。    苏阳伺候父亲入睡,随后一个人来到院中散步。    走着走着,他便走到苏氏子弟年幼时必须要去的学堂,每日还未到卯时,堂内就响起了书声朗朗。    学堂门上有两副楹联,内容取自《围炉夜话》。    耕读传家久,诗书继世长。    门前有两颗枣树,一高一矮。    父亲说,那是他跟弟弟出生时栽下。    苏阳走到高的那棵枣树下面,上面早就没有了枣子,只剩下深绿的叶子。    抬手摸了摸,嘴角露出一抹苦涩。    一道人影鬼鬼祟祟,晃晃悠悠的靠近。    隔着老远就闻到一股酒味儿。    苏阳转过身,神色无奈。    他就知道,这个弟弟从未让人省心。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