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8-论证 (第2/2页)
解世界。引力波,作为一种能够毫无保留、毫无阻碍、不受三维空间实体与电磁波的影响就能穿越宏观尺度的因子,它在宇宙中不仅能影响时空,让时空坍缩、挠曲、甚至发展出无与伦比的引力震荡,用以传播能量,还可以记录来自远古世界的遥远庞大星系产生的信息,记录两个星系或者信息与黑洞之间的车祸现场,以至于能够让人类得以窥见宇宙的冰山一角,甚至摸到那神秘且至高无上的真理帷幕。 “但是,人类之所以还没办法完全理解这个世界,是因为我们对宇宙的理解,都是来自于电磁波,而不是引力波。如果说得再准确一点的话,我们对宇宙的大部分理论的研究,都是依赖电磁波,依赖以光为主导的电磁波族谱,不论是微观的能量、核研究、强弱力,又或是弦论,这些理论基础,无论是纯数学模型的,还是现有的已被发现真实存在又饱受争议的——比如量子黑洞,我们对这些理论的论证和对其本身于客观世界中的真实面貌的观察,都基于一个公理常数。 “那就是光。” 孟菲斯停下来,喝了口茶,接着说:“如果人类无法再观察和感受到光,那么我们失去的就不仅仅只是光所承载的信息而已,而失去的是能量,即,维持整个族群生物学概念上的能量,这意味着,我们可以基本认为…… “人类是一种光概念生物。” “如果说,光与引力波,分别是两种差异巨大的理解世界的思维方式。于是,我是不是可以大胆地猜测,如果地球人是一种依赖于光而获得生命所需的一切物质与能量来生存的生物,那么,对于一种被人类统称为外星生物的其他种族,是基于引力波来理解世界。 “要进一步证实这个假设在逻辑上的合理性,首先要知道引力波是如何产生的。” “百年,我们先贤能确认的最清晰的一个结论是:引力波在任意两个具有质量的物体中产生。比如宏伟尺度的大质量星体过于亲密后碰撞产生巨大的时空震荡,而这震荡在场中则体现为一种能量的碰撞与传递,这种能够造成时空弯曲的能量传递现象,在电磁波的世界里,表现为一种有规律的空间波动,结合星体之间的周期、碰撞的时间等等复杂的因素,我们把这种时空的涟漪称作引力波。这是基于数理思维抽象后的极简模型。而现实中,我们可以认为它算是一种来自宇宙的‘风’,也许这样会更好理解。但唯一不同的是,风吹过树时,不会从树的身体里穿过,但引力波作为一种‘宇宙风’,可以从星体中间穿过。
“于是,当我有了这样一种类比的假设,我便去研究风是如何产生的。” “风作为一种地球上常见的自然现象,为人们所熟知,却未必每个人都对它非常了解。风是气流?是场?是能量?若是能随意开口问上哪怕是在除相关领域外那些已有一些建树的学者,他恐怕未必能说出个非常精准的由来。” “因为在这功利的社会,这样的源于世界本源或源于世界客观存在的自然现象,它属于无用,因而总为人所忽略,以至于我们习惯其存在,也不知其所以然。” “引力波,和风相似之处颇多。如果把风旋和星旋的照片放在一起,就会发现有时候它们有极其类似的外貌。” “但风不能包含除力学性质外的其他性质。而引力波可以。引力波在力学属性之外,还能涵盖其他信息,甚至还可以最大程度的保留信息。这是风不能做到的。引力波对时空的影响与改变光路的能力,也是风无法做到的。” “说了这么多,无非是在论证引力波的特性。但人类到底要如何理解它呢?都说知行合一,理论结合实践,因此,要理解,必须得会用。” “然而,当时,在我们的研究团队尝试应用引力波的时候,立刻就出现了问题。” “一,人类无法制造出类大星体质量的试验体。二,小质量物体对于时空的影响可以忽略不计。三,因质量的数量级过小所以引力波的数量级也极小。” “所以,事实是,人类既无法制造引力波,也无法收集引力波。” “不过事情依旧有了进展,经过团队里某个学者的长年观察,他发现,可控核聚变实验的托卡马克装置场身周,会隐约出现时空涟漪。但条件苛刻,已经几乎处在反应临界状态。” “要制造这样的涟漪,非常危险。当他把观察结论汇报出来时,研究团队里,几乎是立刻分为了三派。一派赞同,一派反对,一派中立。二者争吵,一派观望。” 说到这,孟菲斯深深的叹气。 “这样的争吵,对于一个具有凝聚力的团队来说几乎是致命的。总之,在长达将近一年的割裂状态后,我们的研究团队,终于是碎散得七零八落,不复当初,大部分主力研究被其他企业或者实验室分走,手上的实验经费也一天不如一天,最终辞职的辞职,转职的转职,剩下的,也都各立门户,不再回到学界中心。” “而这样的研究,没有一个那样有凝聚力的团队,自然也无法再进行下去。我的理论猜想,好巧不巧,就在他汇报之前。两个疯狂的理论碰撞在一起,也加速了团队的分裂,最终竟然以这样唏嘘的场面结尾。” “其实,当我说出‘有一种生物可能以引力波及其产生的能量作为生命和文明演替的基础’这个结论时,场下已然已经分为了三派。而下一个疯狂得更具象的猜想,就成为了引爆场面的炸药。可我却看到了希望,看到了研究前景和人类的前景。但不幸的是,这前景已经被分化得模糊不清。” 孟菲斯说到这,思路断了。 李元却有一个疑问:“桑,你说的那个研究员,是谁?” “那个研究员……” 过往的一切残影于孟菲斯眼里浮现。 在追忆中,他说: “那是研究团队的创始人之一,我的老师。” “李宏川。”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