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三章 (第1/2页)
二十三 与其说卫圩在家里学习、生活和工作,倒不如说他是蜗居在家。如果他离开了家,恐怕连道路都找不到并且都走不稳当。而家里存在着理想和虚无缥缈的追求。只有在家,才能想出、做出并能实现、完成所思所想的全过程,对卫圩来说,离开了家,根本无用“武”之地。只有家的氛围中,才能发挥他的聪明才智。只有在家里和母亲的庇护下,才得以实施所有的想法、做法。他不读书时立下的宏愿一一学习现代汉语词典的进度并不明显。随着平静、舒适、无忧无虑、逍遥自在的生活,当初那种心血来潮、感情用事的热度,不但减缓了许多,而且有逐渐放弃的可能。开始的想法和做法,完全被家里美好的氛围所取代。而他最大的收获是逐渐认识到钱的重要性,人们在不择手段的想钱、追求、获得钱的心态和动态,同时感知着卫圩。“没有钱,一事无成。”虽然这句话是别人说的,他却牢牢的记住了。与此同时,他充分验证了钱的意义和作用,于是他开始索取钱财,而一直为这个家付出的父、母是他第一猎取人。不过,父母怎么可能满足一个不劳而获又贪婪成性的人呢?首先他要从父亲那儿找到突破口。于是,他和父亲谈过后,便和盘托出自己的想法。 “要和你妈商量好。”卫大平说。然后他的钱必须打到卫圩的卡上(两个月一起给都不行)。他见到钱,高兴之余,“就是钱太少了。”尽管他这样想,但心里还是踏实的。有一次,卫大平和儿子开着玩笑:“把钱给你妈……” 卫圩立刻翻脸,还出口不逊。 卫大平心说:“别惹乎他了。” 每月发工资的时间和打的时间同时掌控在卫圩的手中。经过他的一番cao作,卫大平被无理的儿子,折磨的没了脾气。一切顺理成章后,卫圩对桑梓馨说,“妈,我来给你保管着钱。” “……?”桑梓馨明白,她的工资如果到了他的手里,这家人真就要喝西北风了。她记起几天前的一件事儿,卫圩让桑梓馨买麻辣烫,“妈这儿没钱了,你先借妈十元钱,以后妈再还你。” 卫圩立刻说:“我没钱,你上我姥那儿借去。” 桑梓馨听了这话,恨不得有个地缝都钻进去。 每天早晨睁开眼睛,卫圩的脑子里就是钱的概念,于是他任其在脑子里飘然着、徜徉着。当他享受够了,直接叫着桑梓馨。“妈,给我拿衣服。”桑梓馨听到他的喊声,急忙来到房间里,“把衣服递给我。”他说。尽管桑梓馨知道衣服就放在床上,他一伸手就可以拿到,然而他仍要喊她。虽然她满心的不解,还是把衣服、袜子拿给他。当他穿好了衣服,下了床,懒洋洋的走出房间时,桑梓馨急忙来到儿子的房间里,给他叠被、铺床、打扫房间。他上完厕所便开始洗漱。这时,桑梓馨己经把儿子的房间收拾好了。他从客厅走回房间,坐在桌上,这时,桑梓馨己经把饭菜端了过来。当儿子吃上饭,她才开始做饭,等她的饭开锅了,儿子也吃完了。桑梓馨过来,把残羹碗筷收拾出来,她才坐下来吃饭。有的时候,从起床到忙乎完儿子,她却没有了胃口。但她还是硬往下咽,她要上班,还要努力工作。 卫圩不和母亲交流,他的话多半是命令的口气。然而对于这样的交流方式,桑梓馨早就习以为常了。开始她还有感觉,但是时间一长,只有接受照办就是了。无论儿子再说什么,她都言听计从,认真去做。久而久之,桑梓馨对儿子并不抱什么希望了。不过,“现在的孩子都这样。”她想。而卫圩的想法和做法,是母亲份内的事情,并没有什么不好的地方。他认为:生活就是这样,和日出日落一样的自然。他静静的站在屋里,面对着明媚的阳光,他会产生许多的感慨?有的时候,连他自己也不知道这种感慨出现在哪里?到底意味着什么?他坐下来苦思冥想,尽管他的想法背离了常理;背离了正常规律;背离了自然法则。而他的想法和做法,竟然把他带到神奇的梦幻中一一钱,一张纸而已,怎么就有这么神奇的威力?魔幻般的力量可以让人发疯;可以让人不择手段;可以让人丧心病狂。没有钱,人就活不了,世界也暗淡无光。穿衣、吃饭、做事情,都得用钱来支撑。那么,人为什么要吃饭、穿衣服?哦,他听人说:衣服是遮羞保暖,吃饭是增加能量。人们在食物中获取营养,再将能量和营养输送到体内的各个器官,使五脏六腑发挥作用,同时来完成生命的升华与延续。为什么要管父母叫爹娘、爸妈?简直神奇的不得而知。每每想到这些,卫圩都很兴奋,尽管自己找不到准确的答案,但他很满足。 卫圩从超出常理的想象中回到了现实。想到外出打工的父亲,他和母亲天各一方,只有这样,才能成全自己。父亲知道儿子待在家里的不易一一什么都没干,给点钱是应该应份的事情。也许,这就是父子吧,不然他怎么会给钱呢?母亲也应该学着父亲的样子,给儿子点钱。尽管母亲的钱用在家庭生活和日常开销上,但也应该给点儿。他知道一个理儿一一母亲最疼爱儿子。 然而,他向父亲索取钱财的态度一直没有改变……如此以来,成了万元户的卫圩并不满足于现状。当他面对钱的时候,许多想法和做法一一他的任性,他的自觉,他的不由自主,促使他急着走出家门,径直走到银行,把存的钱全部取出来,毫无遮拦的把钱拿在手里,大摇大摆的穿过银行大厅;走上大街;走进楼道;登上楼梯,回到家里。进屋后,母亲也下班了,他立马说。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