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合院里的老中医_第六百七十六章 人流如织(上)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六百七十六章 人流如织(上) (第2/3页)

认真。

    而且学了手艺,也不会太珍惜。

    没有师父熬鹰一般的敝帚自珍,哪来的徒弟尊师重道?

    这些涉及的可不是师道尊严,而是师父将来的饭辙。

    万一将来不济了,有这么个熬出来的徒弟,好歹也是个饭辙呢!

    但许多东西,就是这么矜持着才失传的。

    李胜利虽说理解但不提倡,他提倡的就是棍棒底下出孝子。

    将学员们圈住,学不好、学不会就往死里揍,揍到了极限,就没什么学不好、学不会的东西。

    在自训班或是函授班受了这样的磨难,等将来学员们成才成名之后。

    还得给李胜利说一声‘谢您栽培’,这茬口谁将来遇上也得迷糊不是?

    “柱哥,昨晚跟三大爷聊了?

    你以后要是想打着在诊所干活的由头去谈恋爱,没个顶事的,我就拿着你顶上。

    这事儿自己想想,真要是不成,就让马华替你谈恋爱,你在诊所这边做饭……”

    拿捏傻柱这样四合院里的老光棍,李胜利这边也是手拿把攥。

    几句话,就说的傻柱拍脑门了,老话不是也说过,有事弟子服其劳么?

    打发走了傻柱,李胜利又走到了屏门小院这边。

    除了厨房跟露天的锅灶,胜利诊所这边,还缺了一个自训班那样的连火灶。

    这是用来煎药的,不提同仁堂那边,早前的许多诊所、药铺,就是没有连火灶,也要准备一批泥炉用来煎药的。

    中医,从药材到开方,从煎制到服用,都有其要求,或是说规矩在的。

    不遵医嘱,对西医而言或许没什么;但对中医而言,不遵医嘱,可能就是康复与否的区别了。

    就中医理论而言,只要病家还能进药,只要病家的寿限还在,就没有从鬼门关上拉不回来的人。

    真拉不回来,许多时候,就只能归咎于不遵医嘱了。

    当然,更多的时候,也跟中医的水平有关,有的医家水、火、药、时、样样讲究,可还是拉不回病家。

    有的医家,随便一段葱白、一块生姜,也能潦草的把人从鬼门关上拉回来,区别就在医术上了。

    而这些医术,都记在中医的典籍之中。

    记住了,遇上了,自家也就能称为神医了,所以凡是跟中医有关的,最终都离不了背功的。

    记都记不住,谈的什么神来之笔?

    就跟李胜利要做的连火灶一样,见都没见过,意见就不好提了。

    柳爷作为柳家医脉的嫡子,连火灶就是基础知识。

    两人站在后院,看着格局,老头也就开始了展示。

    “小爷,我觉着两面搭棚,两面设灶就不错。

    眼见入冬了,冬天就用靠山墙的火灶,这样屋里也暖和;夏天就用靠院墙的火灶,不热。

    我看外面顶头的地方,也该弄上火灶的,这样看着红火。”

    诊所这边连火灶的设计,算是柳爷的差事。

    听着柳爷说起买卖红火,李胜利也是摇了摇头。

    “柳爷,咱这是诊所,治病的地方,用不着买卖红火。

    宁可架上药生尘,但愿世上无疾苦么!

    等信托商店送家具的时候,让他们找找有没有这样的老楹联。

    现在不能挂,将来还是能挂的。

    再有,您寻摸几个秋冬天能喝的茶饮。

    我估摸着,李怀德回去说了,这三两天的时间,咱这的买卖就要红火了,轧钢厂的人可多着呢。”

    提起药铺的楹联,李胜利对诊所的想法也是一样。

    随着赤脚医生水平的慢慢提高,这个念想,可见的将来,未必不能实现。

    中医真正超脱医学范畴的地方,那就是平常的调养。

    从食疗到预防,三千年的中医,积攒了太多这样的经验。

    这些经验,历朝历代都没有真正的推广开来,按照市场的想法,这些经验也是不科学的。

    但这类的逆市而行,对李胜利来说,才是中医真正的价值所在。

    一个负责任的大国,医药市场可以牟利,但医疗市场不同。

    资本化的医疗市场,祈求的就是但愿世间尽疾苦,宁可药品常脱销了。

    连火灶的事交给了厂工程科的人,一直到了下班点。

    胜利诊所这边依旧是一天一个病家,还是内部人周燕的亲妈。

    对这种悠闲,柳爷是无所谓的。

    在他看来,他跟自家传承人也不缺吃喝,有人就治,没人就闲着看书,多好的日子。

    李胜利这边可就不这么想了,人忙起来才有精气神的。

    老这么看书,他也受不了的,正因为受不了。

    所以他才能想出,让自训班的学员们,深恶痛绝但不敢造次的用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