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合院里的老中医_第七百四十三章 私心公义(中)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七百四十三章 私心公义(中) (第2/3页)

  这事儿,其实说白了,还是肚子的问题。

    国外的一摊,不需要李胜利过多的cao心,国内马店集经济班的人,还是需要一些营生来糊口的。

    风住雨停近在咫尺,有些渠道,也该让港城的钮璧坚安排一下了。

    吃了好使,试了好用,市场也就直接摆在那里了。

    但这事儿能做归能做,李胜利还是不怎么支持的,以后有的是玩的机会,现在冒着打靶的风险玩这个,有些得不偿失。

    下乡之后,就食于农村,算是消耗比较少的办法之一。

    只是很多地方,自己都捉襟见肘,就食于农村,客观条件也是不太充分。

    问题需要一个个的来解决,可解决问题需要时间,也需要现实条件的支撑。

    时间不够、条件不足,人员却先一步下去了,这样一来积攒的问题只会越来越多。

    吃饭,是最基础的生存需求,李胜利摆出的原因,虽说也是痛点,但并没有说到杜老爹忧心的问题上。

    “这个问题我们也看到了。

    前段时间,南边潮汕的一个老师,写了一封信。

    说了一下自家孩子的下乡状况。

    对于这个敢于提出问题的父亲,那边补给了三百块的稿费,以作日常的开销。

    我想问的是,返城之中存在的问题如何解决。”

    听到杜老爹说的详情,李胜利跟姐夫王前进对视了一眼,这话还真是路上话题的延续。

    跟李胜利说的差不多,有些地方还能勉强给挤出一部分口粮。

    但也有地方,也真是挤不出,想要吃饭,没有家里的接济,也很难找到别的办法。

    下乡之初,家里还能有些家底以作补贴之用,但再厚的家底儿,也经不起这样的消耗。

    供给之下,想要用钱买到足以饱腹的粮食,也是很有难度的。

    这么算来,那些人也就等于自家花钱,找了一份没有报酬的工作。

    杜老爹所说的问题,也确实是普遍存在的。

    就跟找上王前进的女人一样,现在这年月,不管女人还是女孩,能付出的条件,也就那点玩意儿了。

    有需求就会有市场,这是任谁也改不了的。

    许多事,也就这么自然而然的发生了。

    当然,下去之后再回来,也不止有上学一途,包括自训班的函授在内,途径还是有一些的。

    比如城里有了工作名额,家里给争取到了,人是可以回来的。

    但这类机会,也真是不多,说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也不为过的。

    上面的工作岗位有限,下面的实际条件不足,衍生出来的问题,也就多种多样了。

    许多问题,也就是杜老爹说的一样,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

    “爸,这事儿简单。

    照章办理就好。

    做的不对的纠正,违法乱纪的法办。

    不该回城的继续下乡,该回城的有序回城就好。”

    听着贤婿李胜利的回答,杜老爹的眉头一挑。

    其他话,自家这贤婿说的是废话,一句不该回城的继续下乡,可就戳在了许多人的痛处之上。

    这也是最简单、粗暴的解决问题办法了,虽说会得罪人,但足以安抚下面蠢蠢欲动的情绪了。

    “这种方法只能治标不能治本。

    别说这样的义气话,说点真格的。”

    扫了一眼面前的贤婿跟王家子,杜老爹这边也拿出了态度,这些事,倒是不虞王家子清楚内里。

    让王家子跟着女婿一起来,杜老爹这边,其实还是看好了自训班这边的函授教育。

    或者可以说是,上边有人看到了函授教育的一些好处,想要扩大一下函授班的规模。

    跟李胜利说的一样,赤脚医生涵盖的范围很大,三百多万个村子,至少就有三百多万个赤脚医生。

    除去乡下的青年,赤脚医生所能涵盖的下乡青年,也在百万人作用。

    按照函授教育的轮转办法,一年内,还是可以让几十万人在城乡之间轮转的。

    这样一来,一些问题比较突出的地方,就可以相应的缓解一下了。

    虽说这也是治标不治本的办法,但函授教育挤出来的名额,还是多过新上项目产生的工作岗位。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