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合院里的老中医_第八百零七章 进退有据(下)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八百零七章 进退有据(下) (第2/3页)

>
    外行领导内行,如今也是忌讳。

    李胜利谈技术,李怀德这边也谈起了技术。

    所以,轧钢厂新生产线,拿出新东西之前,技术架构需要先改一改。”

    总的来说,我们的新线,除了用的人多之外,在速度跟技术上,跟欧美一流的自动化生产线是没区别的。”

    听着李怀德恬不知耻的青年一代,李胜利也是没招,千古艰难唯一死,也真的不是瞎话。

    如果杜老爹倒了,只怕李怀德这边,立马就能转投他处。

    稍微有些勉强的达成了一致,李胜利这才起身,去旁边屋子,叫来了杜鹏几个。

    “冯茜,在团结牌的架子上,加轿车车壳、改货车有问题吗?

    郑姐,团结牌的发动机,新生产线铆足了劲儿,一年能产多少台?”

    杜鹏、冯茜、郑佩兰三人坐定,李胜利直接忽略杜鹏,问的也是很外行的话。

    冯茜这边的问题倒是不大,但郑佩兰这边的问题就大了。

    他们的发动机研究小组,主攻的就是轿车发动机,如今只比国际上的机型落后一代。

    而且还是完全按照现有条件,改进的铸铁壳发动机,虽说在重量上跟铝壳发动机有很大的出入。

    但在动力跟耐久性上,理论数据还是可圈可点的。

    郑佩兰跟冯茜对了一个眼神,冯茜这边已经习惯了攒工业垃圾,也不怕闹笑话,所以也就没什么所谓了。

    一个眼神儿,就将话语权交给了跟姐夫李胜利有些不清不楚的郑研究员。

    “胜利,我们之前研制的是轿车发动机,因为原材料的原因,重量比之前三轮汽车的发动机重了百分之三十。

    如果直接照搬沪上的三轮汽车发动机,生产线还是需要重新调整的。

    如果生产我们自己设计的发动机,按照理论产能,一年最少十万台的。

    如果增加设备,以现有的铸造条件,最多可以做到三十万台的。

    这是技术小组之前做过规划的,相应的设备清单,也提前做好了。

    但这只是理论产量,实际投产的时候,不知道会遇上什么问题。

    半年一万台,这个数量应该还是可以保证的,因为我们现在,已经铸了一万台发动机的机体壳。”

    听了郑佩兰相对通俗的解释,李胜利点了点,说道:

    “那就接着铸,就按十万台的数量来。

    厂长,物料上没问题吧?”

    听到李胜利站着说的话,李怀德也很无奈,十万台,这特么想屁吃呢!

    “问题大着呢!

    如今铝料的缺口太大,厂里存的铝料,按重量才有五千台的量。

    实际做出来,加上损耗以及不合格产品,实出可能是四千,也可能是三千,两千也是说不准的。

    毕竟是新线,加工设备也是新的,只有人是老的,人咱是知根知底的,但岛上的设备,不知道好用与否啊?

    咱们的老工人,都是用熟了傻大粗的,头次吃细粮,用高精密设备,这打包票的话,我也真是不敢说。

    别说铝件了,就是铸铁件的镗铣,咱厂也没人有数儿。

    试车是试车的结果,实际生产,多半就是另一个结果了。”

    郑佩兰说的是轧钢厂新线试车的数据,但李胜利这边,更清楚理论数据与实际数据之间的区别。

    老李虽说不是搞技术的,他心细、人情世故不缺。

    这些,问一下厂里的老工人也就有数了。

    技术早一天,晚一天的营生而已,但铝料也是继电机之后,让李怀德头疼的原料。

    那玩意儿现在是战略物资,更难搞。

    如今有些地方,已经开始熔像章了,但这茬犯忌讳,李怀德这样的聪明人,才不会为了点原料,去干这种傻事呢。

    风雨之中,因为圣像蹲笆篱子的人,可不在少数。

    即便是风停雨歇了,即便是有些人已经在干了,他李怀德也不会去触碰的。

    “铝料?

    给你个机会吧,去找进出口公司的人,让他们去港城收破烂。

    杜鹏,谢飞那边你联系一下,让他通知外边,在各国各地,尤其是岛上,设立废品收购站。

    外面收废品是有补贴的,记的让谢飞提醒外面的人。”

    却铝料,上电解铝产业,李胜利的脑子还没那么昏。<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