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百零八章 开工(上) (第2/3页)
失败的差事。 在土路、烂路上,飙到一百以上,差不多也是找死的行为。 参照初代桑塔纳的设计,李胜利也直接标出了较高的离去角,这个角度具体是多少,就要听冯茜这类专家的意见了。 这些车厂盯上的却是国外的全尺寸、全地形、旅行车这类玩意儿。 至于公务用车,那就更简单了,到时候出现杂音的时候,指定一汽的车为公务用车。 至于货车跟面包车,不管是轻货还是微货,都会有两个版本,汽油机版跟柴油机版。 价格优势,也是轧钢厂新改的这几辆车的最大优势。 搅着搅着,技术设备也就上来了,只要紧跟市场需求,干黄的概率也不是太大。 加上技术的劣势,这才让国内车市,成了日德等外资车企的战场。 杜鹏你的笔记本拿来,我再画下一辆。” 大致给冯茜交待了一下,李胜利就开始画起了大小面包车,货车那玩意儿就随便了,怎么便宜怎么来,就是设计思路。 结合金杯、丰田、通用、大众的面包车型,李胜利又弄出了一辆发动机前置的探头大面包。 跟以后的金杯大差不差,只是发动机放在了前面,车头探出了一点,倒是跟通用的车型差不多,只是车身窄了不少。 至于微面,肯定不能借鉴将来的大发跟松花江,神车五菱才是最好的样本。 这车,李胜利也大致的见过,只是郑佩兰设计的发动机稍大,连带着微面的体积也稍微大了一点。 这种客货两用的微面,设计无疑是越简单越好,李胜利这边画图的速度就很快了。 又简单画了一下轻货的车型,无非是不要双排要单排而已。 将图纸大致画好,又写了一些设计思路,李胜利将笔记本推给冯茜,却对着李怀德说道: “厂长,津门的铁牛厂,你的关系有没有? 他们那边的铁牛55拖拉机,可能是最大马力的胶轮拖拉机了,加个棚带上挂斗、气刹,就是最好的运输车。 拉的可比解放车多多了。 如果能弄来铁牛55,咱们厂不妨再改一批车斗。 为运输业服务么……” 这次的设计,李胜利这边跟以前一样,主打的还是一个凑合。 既凑合轧钢厂,也凑合下面的实际路况,当然,凑合市场需求才是最重要的。 接下来几年民营会有个大发展,虽说短暂,但也是有一定市场的。 抓住了,车辆下去挣钱是其次,轧钢厂这边搜集反馈经验也不重要的。 重要的还是给其他各厂打个样,拖拉机改拉货,或是柴油机改货车、改四不像,最有优势的就是拖拉机厂了。 再便宜的汽车发动机,也不能跟单缸柴油机比价格不是吗? 依着下面的路况,其实拖拉机才是最好的运输工具,这玩意儿的噪音虽说对人不怎么友好,但也真是适合下面的路况。 不坏车、不容易捂车这两点,就足够汽车厂挠头了,而且对比汽车,拖拉机的拖拽能力更大一些。 用拖拉机掏空市场的钱包,绞杀国外车企,下面的拖拉机厂、汽车厂,缺的无非就是一个观念的改变。 这年月能因陋就简的满足运输需求,可比汽车产业技术升级,作用更大。 “这用不着。 咱们的工农牌,就有用铁牛55式柴油机的车型。 用75型的履带拖拉机上的柴油机,改装的大拉力车型也有。 这都是运土的时候设计的,气刹也用上了,算是经过检验的车型,直接就能出。 咱们机修的师父,还给车改成了平头的,乍看上去跟法国引进的贝利埃重卡有些像。 这车可比黄河车拉的多多了。” 轧钢厂三辆车的改型太多,李胜利真是一点也不清楚。 不提其他两辆,仅是工农牌,在拉挖洞土方时候的车型,可能就十几二十个了。 “那最好,这类车也别撂下,尽量精简一些结构,将来或许会有市场的。 维持这些,咱们厂的人数够用吗?” 别看轧钢厂是个万人大厂,但真正按照十万辆的理论数据生产,占用的人员数量,也是极大的。 “够用,最近不是考核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