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合院里的老中医_第八百一十二章 思变(中)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八百一十二章 思变(中) (第2/3页)

>
    学界经历了风雨,多半人都是求变的。

    空口白话说考核,那也是无根之木。

    什么能用,什么不能用,那是睁眼就能看见的玩意儿。

    你说轧钢厂的车不好,人家的工农75型重载牵引车,虽说看着真不是个玩意儿,但拉的就是比汽车多的多。

    别说75型了,就是工农55型,拉的也比解放车多的多。

    城里挖防空洞出来的土方,除了工农75型跟55型之外,小型的四不像,也是出了大气力的。

    再有就是便民牌的几个车型,如今不仅加了首汽的公交行列,许多城乡的客运任务,也都有便民牌的身影。

    虽说后起之秀团结牌拉的少了一点,但在城里,拉个一两吨货物,团结牌的性能、油耗,也是超越解放车的。

    就使用结果来看,轧钢厂的三辆车,虽说不如一汽,但比首汽这边起的实际作用,可就大一点了。

    原因也简单,因为轧钢厂的产量是大过首汽的,而且产量还是逐年增加的。

    按照李怀德在一机部吹的,今年破十万,明年破二十万,颇有些放卫星的味道。

    但轧钢厂的产量,也真是实打实的,虽说有些车型,实在是看不过眼,但好歹也是辆车的。

    “嗯!

    尽量不要做的太过分,还有嘱咐一下李怀德,别拿着鸡毛当令箭。

    克扣其他厂物资的事儿,尽量少做,惹人怨恨的。”

    李怀德做了出格的事儿,只被留职不被停职也是有原因的。

    最主要的原因,就在轧钢厂的产量是远超计划的。

    计划那边给轧钢厂的产车量,不过是一年一万余,这两年轧钢厂的三辆车,产量一直保持在五万辆以上。

    别的不说,仅是四万多台发动机,就不是什么人都能在计划外弄来的。

    以物易物、以车易车,李怀德这厮也是做的贼溜。

    管好车还是四不像,一台车,至少换三台发动机,也是让许多人望而却步的原因。

    如果不是受限于国内的发动机产量,李怀德那厮,可能早就带着轧钢厂突破十万辆车的产量了。

    这点有好处也有坏处,好处就是下面各大拖拉机厂,都增加了发动机的产量。

    至于坏处么,那就是这两年拖拉机的产量不增长了,增长的数量,都被李怀德这厮给划拉到了轧钢厂。

    这茬对李胜利而言,就没什么好惊讶的了。

    一台单缸机,两截枕木,外加一套传动、一套刹车,四个轮子,对轧钢厂而言就是一台车。

    物料齐备的情况下,如果不焊接车棚,一个小班组,一天就能组装十几辆。

    而这类四不像,也是轧钢厂产量最大的。

    而且这类四不像,很多也不再露天地使用,绝大部分都做了各个矿企的巷道车。

    这就是变相增加矿业单位的计划外产量了。

    按照技术规范,许多矿场的作业面,都是要铺装简易铁轨的。

    但有些作业面的深度不够,没有铺设的价值,指着人力运输,距离跟工作量又成了累赘。

    几辆巷道车上去,之前废弃的一些作业面,也就可以当做计划外的增产了。

    用四不像交好矿企,李怀德这边,就拿住了许多钢厂、机械厂的命脉。

    有矿企局中,加上各种场内运输车辆,李怀德的物料调拨,也是半强制性的。

    你不给发动机,说不定,李怀德这边回头就能给人断了铁料的供给。

    钢厂这边也是没招儿,你不按李怀德说的来,回头煤炭就供应不上了。

    轧钢厂凭借四不像之类的玩意儿,打造出来的关系网,近期也算是牢不可破的。

    增产就是增收,也是增加福利,但凡是个灵活点的厂企负责人,就没有不乐意跟李怀德合作的,这就是共赢了。

    “爸,我知道了。

    但许多事,做起来还是要脆生一点的。”

    给了杜老爹答复,李胜利也没在杜家多待。

    大院里也是人多眼杂的,卸点杂粮吃食,无非说法上不好。

    来的频率过高,待的时间过长,难免不会有人多想的。

    历经过风雨之后,无论是继续待在城里的,还是从乡下回城的,都是素质不错的运动员,眼观六路耳听八方,那是基础素质。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