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七章 钱塘潮涌之时,PK崔颢《黄鹤楼》 (第2/2页)
人,我们前面提及过,是一位以敢言著称的猛人,他敢于对不学无术、无故割地于敌的韩缜,对制造冤狱的蔡确,对人品污下、才薄望轻的章惇,对才识浅陋的安焘等这些宰相级人物,在一月内连上弹劾奏疏十余章。 墨妙堂是孙觉去年在湖州知州任上,于官府衙门北侧的逍遥堂前专门修建的。当年的腊月间,苏轼到湖州公干,看到了孙觉的这一壮举后非常感叹,还当场给孙觉写过一篇记文,这次孙觉又想叫苏轼给再他作首诗。在后来苏轼的诗中,讲了很多书法的一些理论并把孙莘老所藏碑帖上的书法也大加赞扬一番。 二是李公择想向苏轼求一首关于黄鹤楼诗,宋时黄鹤楼位于武昌江夏县西二百八十步,曾因“诸葛亮的接班人”费祎登仙后,每每身骑黄鹤于此地歇驾而得名。 在历史上,有关黄鹤楼的诗咏不少,难度也就水涨船高了。 相传李白就很欣赏崔颢《黄鹤楼》诗,李白是个天才诗人,并且是属于那种充满创造天才的大诗人。然而,李白临黄鹤楼时,却是“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因而,“谪仙诗人”便感到不甘心,立志要与崔颢一比高低。于是他就“至金陵,乃作凤凰台诗以拟之”,也就是说,直到写出可与崔颢《黄鹤楼》平起平坐的《登金陵凤凰台》时,李白才肯罢休。 黄鹤楼的景致此刻到了苏轼手里,“黄鹤楼前月满川,抱关老卒饥不眠。夜闻三人笑语言,羽衣著屐响空山。非鬼非人意其仙,石扉三叩声清圆。洞中铿鈜落门关,缥缈入石如飞烟。”,这前四句即展示出苏诗“汪洋恣肆,明白畅达”的特点。更为惊奇的的是,在结尾处苏轼还发扬了自己善于运用夸张、比喻的豪放手法,说自己的描述若有世人不信,可以问一问土生土长的本地人冯京,“愿君为考然不然,此语可信冯公传。”
冯京,字当世,鄂州江夏(今湖北武昌)人,是宋朝最后一位三元及第的状元。在古代十三位“三科状元”中知名度较大。就连时任宰相富弼见冯京才华横溢,竟先后将两位千金嫁给他为妻,留下了“两娶宰相女,三魁天下元”的千古佳话。 苏轼的意思是,这位状元爷就是武昌本地人,我对于黄鹤楼的描述你们不信,总不会连大名人冯京的话也不相信吧! 在中和堂充任考官的这些日子,苏轼得以清闲了二十几天,每当闲来无事,就会到望湖楼等清雅之地去闲坐赋诗,自己的心情也逐渐好起来了。在给好友、范镇之从孙范祖禹的信中,苏轼介绍了自己的州郡官宦生活,他说每年的春夏季节倒还清闲,因为庄稼都在生长中,但到了夏收之际,就会非常繁忙,有关盗贼的案件便会堆积如山。其原因不外乎新法刚刚实行,老百姓无力偿还官府的各项税赋,以至于牢狱里已被囚犯挤满。到现在,自己倒突然怀念起在馆阁中的日子了。 在苏轼所处的时代里,宋朝诗坛上出现了一颗新星,那就是当涂诗人郭祥正(遗憾的是,今天却少有人知晓)。 郭祥正,字功父,一字功甫,又名谢公山人、醉吟先生、漳南浪士。史传“其母梦李白而生”,少年即倜傥不羁,诗文有飘逸之气。 他的出现,立即赢得宋朝享有盛誉的诗坛老将梅尧臣的赞扬,还赢得了著名诗人王安石、袁世弼、章望之、章衡等人的赞扬,他们中的多数人都说小郭就是“李白后身”。希望他继欧阳修之后来领导诗坛,成为诗坛盟主,可以说郭祥正的作品对当时产生了相当广泛的影响。 熙宁五年(1072),苏轼出任杭州通判之时,郭祥正调任武冈(今湖南省武冈市)县令。 至于两人是从何时开始交往的,如今已无从得知,只知道苏轼在临本州试院考试结束后,突发痢疾,以至于四肢软绵无力,本来有机会当面见到小郭的,却因身体原因而失之交臂,这是苏轼在给郭祥正的信中所描述的。 八月间,州守沈立离任的时候到了。 自熙宁三年腊月接替赵抃出任杭州知州以来,到今天的新知州、福州人陈襄前来接任,这前后不过才一年多时间。在苏轼眼里,这位著有《河防通议》的水利专家与著有十卷本《牡丹记》的花卉专家、藏书家、来自安徽和县的知州大人,不仅能够与民同乐,与自己的相处还算是颇为融洽的。 人该走了,作首诗送行一下,以苏轼的性格自然是少不了的。 “而今父老两行泪,一似当时去越时”,当年沈立在离开越州前究竟发生了什么感人的场面,我们不得而知,暂不论苏轼此时是否为出于官场上的客套之语,对于沈知州这位老搭档的评价,总之还是极蛮高的。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