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坡往事_第五十九章 黄庭坚老丈人的卓越贡献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五十九章 黄庭坚老丈人的卓越贡献 (第2/2页)

古宣城。

    苏轼夜以继日前往湖州的途中,正是王安石集团大力推行新法之时,从苏轼现场所作的《画鱼歌》可以看出,目之所及,到处上演的都是官府扰害百姓的情形。

    这里的“画”是个通假字,同“划”字,是当时我国南方特有的用带钩的棒划水取鱼的方法。

    按说此时已不是划水取鱼的时候了,况且还都是在渔民的养鱼之处,从养鱼的常理来说,更应该让鱼休养生息,以待来年。但还是有不少人在划水取鱼,弄得蒲草折断,藻荇等水草散乱不堪,看那意思连鳅鲵也不会放过的。这种极端的做法,对养鱼者来说,无异于杀鸡取卵、竭泽而渔。我们可以想象官府的鞭鞑摧逼,也可以想象到渔民无可奈何的哀叹。

    苏轼写这样的诗和他保守的政治态度是有关的,《画鱼歌》通过“画鱼”这样一件小事,反映出了官府征敛既繁、刑罚又严、扰害百姓的社会现实,也表现了苏轼作为一名文人对人民苦难的深深的同情。此诗属于即事名篇的新乐府,这一时期苏轼的一些诗歌,已经继承了白居易新乐府的现实主义精神和某些笔法,直接反映了民生疾苦,为老百姓的不公高声呐喊。

    熙宁五年腊月间,苏轼抵达湖州。

    前同事兼好友、如今的湖州知州孙莘老自然是翘首以待,将苏轼迎入府中,盛情款待之后,孙莘老提出了一个特别的要求。

    原来,老孙到任湖州知州后,利用空余时间搜罗了湖州本地前贤流落于各处的诗文遗存,得到了咏赋几百篇,编撰成《吴兴新集》一书。又把荒山野岭上较为清晰但已倾倒残破的石碑,统统集中到自己的墨妙亭中。

    这次苏轼来湖州前,老孙的心底已开始盘算,若能让老伙计苏轼给此亭写篇记文,那是再好不过了。说到这,我们不得不佩服人家老孙,眼光确实是独到,以至于这篇记文被流传到了今天,自己的墨妙亭亦被今天的世人所知了。

    苏轼在记文中,首先肯定了孙莘老这种虽然知道万事万物必然会消亡,仍尽到自己的努力以至于不存遗憾,仍建造宏伟敞亮的亭子去保存石碑这种行为。然后,就是忍痛将自己珍藏的《羊欣贴》摹本贡献了出来,让老孙也将之刻成石碑立于墨妙亭中。

    苏轼早就听说过,吴兴县有一位词人名叫张先(字子野),此人善作慢词,与柳永齐名,造语工巧,曾因三处善用“影”字,世称张三影。他曾任过安陆县的知县,天圣八年进士,官至尚书都官郎中,晚年退居湖杭之间,渔钓自适,曾与梅尧臣、欧阳修等人交游,也是个传奇式的人物。

    苏轼先是唱和了老张的旧作《春昼》诗,“蜗壳卜居心自放,蝇头写字眼能明。盛衰阅过君应笑,宠辱年来我亦平。”然后在孙莘老的座上见到了黄庭坚的诗文,不由得拍案惊奇。

    孙莘老对苏轼说,黄鲁直这个人,知道的人还很少,还望您今后出去多多宣传一下。

    苏轼顿时笑道,小黄这种人,就像是精粹的金玉,不去接近他人而所有人都想去接近他,此人想寂寂无名都不行,又何必我出去颂扬他呢?

    在孙莘老的座上,苏轼还见到了他的同年高邮人邵迎(字茂诚),邵迎特意取出自己的诗集呈给苏轼,里面有几百首诗,苏轼看了之后,将近有一个月都不肯释手,因为里面的文思平和清纯而且妙丽,有着晋唐时期的风格。邵迎本人又十分好学,记忆力超群,谦恭简朴且办事干练。遗憾的是身体格外地瘦削,说话尤显中气不足,苏轼很担心他的身体会在处理繁杂的政务时吃不消。

    事后证实,苏轼的担心不无道理,邵迎还真的就于次年病故了。但在当时,邵迎取出来他的诗集,是想让苏轼给写一篇序文的。

    在孙知州的座上,苏轼还见到了当地贾收(字耘老)秀才的真容,要说起贾收这个人,苏轼是先从他的诗开始知道他的。

    嘉佑二年,梅离开京城赴任杭州知州,宋仁宗特意作诗《赐梅挚知杭州》赠别。为表达对天子赐诗的感激,梅挚到杭州后,感念浩荡皇恩,就用纳税人的钱造了座“有美堂”,当时还特意请欧阳修写一篇文章以志纪念。

    自从梅挚以圣上的诗“地有吴山美,东南第一州”命名此堂后,后来的文人墨客在此地留题的笔墨甚多,至苏轼出任杭州通判后,命笔吏将上面的题诗全部抄录下来,盖住诗作者的姓名,以此来品评诗作的高下,最终竟得出结论:贾收的诗“吴越不藏千里色,斗牛常占一天寒”居冠。

    所以这次到了湖州,贾收秀才才会出现在孙莘老的座上,一是为了一睹贾秀才的尊荣,二来听说贾秀才有一小妾名叫双荷叶,就为这位小妾作一首《忆秦娥》,世人均不晓其意,后世因苏轼的词作,始知词牌《忆秦娥》又名《双荷叶》。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