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坡往事_第九十七章 乌台诗案的历史烟云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九十七章 乌台诗案的历史烟云 (第2/2页)

常博士皇甫遵为首的人马已经到了。

    苏轼当即将公事交给湖州通判暂行代理,自己则告假回家。当几个时辰之后,皇甫遵一行来到湖州时,那些该处理的文字早已被处理得一干二净。所以后来给苏轼定罪的诗词多半是他以前在杭州任通判期间写的,近几年的诗作则很少被作为罪证,而他的罪名也因此轻了很多。

    御史台的官吏们本想置苏轼于死地,哪料想半路杀出一个王诜来,事先向苏轼通报了消息,让他早做了应对准备,否则苏轼的结局真的难以预料。只可惜了那些被苏轼处理掉的诗文,后人再也无缘欣赏了,这个损失自然是无法估量的。

    王诜虽然最终仍以徇私泄露朝廷机密的罪名被降职了,不过他并不后悔自己的决定,毕竟官场升迁无常态,而二人之间的友情却是无价的。

    我们苏大学士后来的作品中处处流露出达观的人生态度,然而那时的他显然还不是那么超脱。

    当皇甫遵横冲直撞地抵达湖州州府时,他身着官袍,手拿笏板,身旁是两个如狼似虎的差役,把目光恶狠狠地向四周射去。苏轼见到这种阵势,虽然有所准备,但也被吓呆了。

    他不敢贸然出门相见,于是找暂时代理知州的祖无颇商量。

    苏轼心想自己是戴罪之身,总不能还穿官服吧。祖无颇故作镇定地说,既然朝廷还没有宣布你的罪名,就应该着官服去迎接。

    于是,苏轼只得穿戴整齐、战战兢兢地走到皇甫遵面前,身后是祖无颇和一众属官。

    为了营造恐怖气氛,皇甫僎故意板着脸不说话,吓得周围人心惶惶。

    等到衙门里的人都到齐后,皇甫大人这才慢悠悠的命人打开公文。

    困厄之中,苏轼首先说,罪臣批评新法惹恼朝廷,今天一定会被赐死。我罪有应得,请给点时间让我与家人诀别。

    这时候,皇甫遵才肯开口说话:没那么严重,还不至于处死你。

    此时,祖无颇大着胆子走上前说,太常博士此行,一定带着朝廷公文吧。

    皇甫遵斜着眼睛喝道,你是谁?

    祖无颇说,本人暂时代理州事。

    皇甫遵这才哼了一声,把御史台公文扔在祖无颇面前。原来这是一份普通公文,说是苏轼以诗文讪谤朝廷,着人立刻传唤进京。

    苏轼心里的石头,这才落了一半到地上。

    当祖无颇看完了御史台发的逮捕文书之后,皇甫遵立即命令士兵将苏轼捆绑起来。

    这种如此粗鲁的行为,完全就是对待一个重大囚犯的架式,湖州当地的一把手一夜之间就沦为了阶下囚。

    将别前,苏轼只得与妻子含泪诀别,留一封书信给弟弟苏辙,详细交代了后事。

    送行的湖州百姓都泪如雨下,陈师锡出面为苏轼饯行,王适、王遹兄弟将恩师送出郊外。仓促间,苏轼只得挥别法言禅师。

    在这种情况下,苏轼的一家老小只好乘船去投奔弟弟苏辙,而他的儿子苏迈则坚持要跟随父亲的囚车前往京城,设法营救父亲。

    眼看着押解父亲的队伍上了船,准备走水路,但苏迈没有办法跟着上船,他只好从岸上跟着。

    就在这个时候,御史台又下达了一道命令,要求彻底搜查苏轼的家里,重点就是寻找苏轼曾经写过的诗词,或者他跟朋友之间的来往信件。

    但是,皇甫遵好不容易得了这个差使,一定要把长官的意志做到底。他不给苏轼任何时间,严厉催着他上路,两个虎狼差役绑起苏轼就走,眨眼间连拉带拽出城登船,就像驱赶鸡狗一样。

    仓促之中,苏轼被皇甫遵拉上船,感觉自己即将遭遇不测,为了不连累他人,在过扬子江时,他想过趁着月色投水自杀,但被吏卒强行又拉了回来。可是,当苏轼转念想到弟弟苏辙时,又决心要活下去。

    船到扬州,听说州守鲜于侁前来相送,因监守不许而未能谋面。

    落难之际,苏轼又好多的故交都争相与之划清界限,而鲜于侁与苏轼相知已久根本就不在乎这些。有人劝鲜于大人说,赶紧把您与苏轼交往的书信都烧了吧,此物不可久留,以免因此而获罪矣。

    鲜于侁道,欺君负友之事,我向来不屑为之。若以忠义分谴,则所愿也。

    路过平山堂下时,隔墙还能清楚地看见杜介居住的竹屋纸窗丝毫没变。

    彼时,在苏轼的脑海里浮现的是,已经退休的老杜仍然戴着黄帽穿着草鞋,在自己草房间的棋局里怡然自乐。而反观自己,正被朝廷羁押,生死未卜,只能是喟然长叹!

    到了宿州,御史又下达命令,遣吏发卒,开始围船搜取苏轼身边的一切文书。船上的一种老幼家小都被吓得半死。

    待吏卒散去后,平时贤良端庄的王氏再也平静不下来了。她甚至恚骂道,是好著书,书成何所得?恐怖我如此!

    气愤中的王氏,遂将身边凡有文字的纸张悉数尽烧之。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