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一章 乞越得杭,归来钱塘 (第2/2页)
技艺。小孙觌回答说,正在学习属对。 苏东坡说,那咱就试试吧。 说罢遂出一联曰:衡门稚子璠玙(美玉名,后泛指珠宝)器。 时年八岁的孙觌应声对曰:翰林神仙锦绣肠。 东坡先生听罢,不由得抚其背曰:真璠玙器也!异日定会不凡。称羡之情溢于言表。 经过苏州,看到姑苏台柱上倒书一绝云:天长地久太悠悠,尔既无心我亦休。浪迹姑苏人不管,春风吹笛酒家楼。东坡先生阅此后,疑为神仙所作。 经过打听当地人,竟是初至吴地的僧人仲殊所做。此后,东坡先生与仲殊二人遂成了莫逆之交。 在秀州(今嘉兴与松江一带),苏东坡会晤了状元、秀州守章衡。 后来,东坡先生对章衡的评价为: 子平之才,百年无人望其项背。子平以文章之美,经术之富,政事之敏守之,以正行之,以谦此功名富贵之所迫逐,而不赦者也,虽微举首,其孰能加之,然且困踬而不信,十年於此矣,意者任重道远,必老而后大成欤。 我们知道,苏堤是苏东坡任杭州知州时所修,后人念其功故命其名。但是工程的最初倡议者却不是东坡,而是他的好友章衡。 东坡初抵杭州时,西湖已经是水涸草长,淤积严重,残破不堪。苏东坡便想集中大家的智慧,化劣为优,变废为宝,将堆积如山的淤泥水草筑成一条近三公里长的大堤,不仅大大节约了治理成本,还便捷了南北交通,为西湖增添了一条靓丽风景——苏堤。 在关于西湖治理的过程中,东坡还曾给章衡写过一封求助信: 您劝告和鼓励我治理西湖,现已着手并已初具规模,想必您一定会不惜余力继续帮助我的,请您将贵府罚没的船只尽数给我,多多益善,我大约需要四百只,请您派人送来。本州别的东西还好,就是缺乏士兵,也请您一并帮助。
由此可见,章衡在西湖的治理上不仅有首倡之功,还有鼎力相助之劳。 赴杭途中,苏东坡还晤见了弓允(字明夫)、钱勰之子三郎。对于范祖禹(字纯夫)为其父求写的《忠文公碑》神道碑,东坡先生给以坚辞。 东坡先生专门于途中致简范纯夫解释道,虽然范家人是真心托付的,但自己平生本不愿做这些文章。中间为几个人作的神道碑文,那都是迫不得已,违背自己的初心之举。自从自己离开京师后,就决定再也不作此类文字,截至目前都已经婉拒好几家了。 元佑四年,七月初三。 五十四岁的苏东坡第二次到杭州任职,在谢表中,苏东坡那是感激涕零,再三叩头。他说自己本来乞求的是越州闲职,谁知幸遇陛下的禹舜般的仁义、仲尼般的智慧,将仅有末能小技的自己提携到富庶之地的杭州出任要职。 上完谢表,苏东坡还要给监司上一道《杭州到状》,象征性地拜一下码头。 前任杭州知州、饶州鄱阳(今江西省鄱阳县)人熊本(字伯通)与苏东坡交接完公务后,按朝廷的安排移知金陵府。这位熊本大人去年六月份出知杭州,到苏东坡接任时刚满一年。 熊本长期在北宋西南边疆任职,多次平定西南地区的少数民族叛乱及交趾国的入侵,为西南边疆的稳定和发展做了很大的贡献。他支持王安石变法,属于新党一派。 在杭州衙门里,苏东坡收到了两位两浙提刑杨杰(字次公)与莫君臣(字和中),还有时任杭州通判罗适(字正之)送来的贺启。 其时,杭州府衙的班子成员有: 杭州通判罗适; 两浙转运判官周焘(字次元); 刘季孙以左藏副使权两浙西路兵马督监; 程遵彦(字子邵)签书杭州节度判官厅公事; 毛滂(字泽民)为法曹(掌司法的官吏); 苏坚以临濮县主簙监杭州在城商税; 叶温叟以朝散大夫、度支郎中权两浙路转运副使。 就任知州后的东坡先生,首先拜谒了杭州当地的孔庙及诸庙,然后又前往法惠寺上了香。 安顿好后,正好仲天贶与同安君王闰之的弟弟王箴(字元直)自眉山来到钱塘,来看望自己的jiejie一家人。 秦观与钱勰之子钱蒙仲此一时期都开始从学苏东坡。东坡的长子苏迈的酸枣县尉任期已满,正在交接,小苏已被任命为西安县丞,李廌为其送行。 对于苏东坡在杭州府已经开始了新的任期,钱勰致简表示祝贺。这一段时间,二人的唱酬渐多,“唱和往来无虚日,当时以比元、白。”有人将他们两个的唱和,比作是元稹与白居易的那种旷世友情。 白居易和元稹的友谊在于心灵相通,意气相投,也同样才华横溢。白居易十六岁写下了家喻户晓的名句“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元稹也同样有百年金句“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他们的友谊就像无瑕的美玉,丝毫没有杂念。他们聊生活的点点滴滴,也切磋诗歌和文学,更是分享内心的喜怒哀乐。 认识了三十多年,白居易与元稹一起骑马出行,一起踏青赏花,一起月下对酌,一起雪中畅谈,算起来,他们写给对方的诗歌加起来甚至多达九百多首。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