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五章 科举 (第1/2页)
本来,林琼宇这幅身体主人倒也是颇有才学的,年仅十六岁就考取了秀才。 但也算是生不逢时吧,因为文景之治的大力发展文学,使得文学得到了恒古未有的昌盛。加之文景时期各郡,各州,各县大力创建学堂,学院。 因此,大武国文运昌盛,在此后数十年间涌出才子文人数不胜数。文坛力压武将。 这对本就是以武开国的大武国来说自然是好事,但凡事都会有利有弊。因为学识之人过多,导致科考的难度也随之增加,但这样依旧有很多留有功名者。因为功名者过多,导致官场上的官职供应不求。 落到了一个秀才遍地走,举人多如狗的下场。 科举考试制度,共分四级:院试,各地考生参加县府的考试,由省提督学政莅临主持,及格者称生员,俗称秀才;乡试,即省级考试,三年一考,逢子,卯,午,酉年秋季举行,由皇帝派主考官主持,及格者为举人;会试,乡试的第二年春季举行,由礼部主持,及格者称贡士;殿试,由皇帝亲自主持,分三甲出榜。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二甲若干,赐进士出身,三甲若干名,赐同进士出身。统称进士。一甲三名,一二三名分别叫状元,榜眼,探花。 而柳冶就是在十六岁通过了院试,也就是本地的县级考试,成为了秀才。然则在六年之中两次参加乡试而不中,故而心灰意冷才寻死的。 本来,秀才若是放在其他时期,他的地位都是只高不低的。秀才拥有免税,见官不跪,过堂免刑等等特权。在地方上能够出任各级学校,私塾的讲师,也可以在县级衙门担任如收税,治安等非正式实权职务; 而古人常常以“穷秀才”和“酸秀才”的话语来嘲讽别人低劣却自以高贵的意思。 然而,99%的普通人,都达不到他们的高度,只不过日常生活中能够见到,所以才有了取笑的素材罢了。再往上一个级别,那就是举人了,举人也被称为大老爷。 举人是参加全省范围的科举考试(乡试)及格后所取得的资格,亦称作孝廉。乡试每三年举行一次,因其在秋季故又叫秋闱。 中了举人也意味着一只脚已经踏入仕途,日后即使会试不中也有作学官、当知县的机会。 举人叫“发解”、“发达”,简称“发”。习惯上举人俗称为“老爷”,雅称则为孝廉。 后世有一篇文学《儒林外史》中,范进中举的故事,所描绘的便是如此。 “学而优则仕”规定了古代知识分子的心路历程。“科举”则是横在他们面前的一条鸿沟,越过了这道鸿沟,则顷刻风光无限,终生荣华富贵。正所谓“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然则,科举是及其残酷的,尤其对于寒门学子来说,难如登天。 但这对于千万寒窗苦读的学子来说又是唯一的出路。考场亦如战场,唯有自己的强大,才能在千万人之中杀出一条血路。 科举考试每三年一次,但是人生短短数十载,又有着多少个三年。或许就如同范进一般五十四岁才考中秀才,同年就能中举,一步登天。 但是,或许更多的人可能一辈子都会碌碌无闻,老死在书案之上吧。毕竟能够青史留名的都是从科举的考场上杀出来的。要么默默无名,要么名垂千古。 因为史书上从来不会记录无名无为的人。 一夜无梦,天放大亮。 林琼宇便早早的起来收拾东西。 简单的寻了些吃食,打好包袱准备上路了。 其实也没有什么东西能收拾的,带上几本《通史》和《大武律》以及一套衣物就算他全部的家当了。 林琼宇虽然算是借柳冶的身体借尸还魂了,但他却没有柳冶人生的全部记忆,有的只是部分少许的过往和执念。 所以,这几天林琼宇都在努力的磨合柳冶死前留下的记忆,以及了解他的身份。 思来想去,林琼宇带上了两本他认为能用的上的书籍。 要想在这个世界长久的生存下去,首先得要了解这个世界的发展史和生存法则。 就在林琼宇准备把所以书籍都在收拾一遍时候,一个缠着布条的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