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9章 梦 (第2/2页)
川制置使崔与之,一起向赵竑见礼。 大清早的被皇帝叫到城墙上来,不知道有什么要事? “杨帅,朝廷调兵的军令,传给侍卫马军司的将士了吧?” 赵竑点点头,直奔主题。 国家最精锐的骑兵放在后院,却不能杀敌,这对骑兵匮乏的南宋来,很有些刀没用在好刃上的无奈。 “陛下,军令已经下达。侍卫马军司五千精锐,可随时开拔,任凭陛下调遣。” 杨渡擦着汗,点头哈腰,满脸笑容奏禀。 “杨帅,你回去后,调拨三千精锐将士,三千匹战马,随讲武堂的毕业生一起去西北。” 侍卫马军司上万人,好的战马只有五千。考虑到大宋三条战线,只能拨三千到西北边塞。而即便是这样,三千骑兵分到利州两路,十几座边关重镇,还是杯水车薪。 杨渡赶紧领旨。 崔与之吃了一惊。侍卫马军司五千精锐,直接拨三千去蜀口防线。皇帝对西北边塞,可谓宠爱有加。 “杨帅,时间紧迫,快去办吧。” 赵竑看了看杨渡,五十出头,还不如年过古稀的崔与之身体好。这宽袍大袖的,还怎么带领将士作战? “是是是!臣告退!” 杨渡赶紧告退。 就这事,派人传旨不就行了,还让自己大清早爬一下城墙。这不是折腾人吗? “国家未来十年战事,都是在西北边塞。苦守不如御敌于国门之外。崔卿,你是不是啊?” 赵竑看着杨渡离去的背影,收回目光,对着崔与之,玩味地一句。 “陛下所言甚是。蜀口防御残破,恐怕需要数年功夫修葺。老臣唯陛下马首是瞻,自当尽心尽力。”
进攻是最好的防守; 战争的目的,在于最大限度地杀伤对方; 战争打的是后勤。 来金陵讲武堂两,他已经记住了这几句皇帝的名言。 “崔卿,四川有23万大宋官军,除了利州两路,两年之内,你要练成十万强军。训练之法如金陵讲武堂教学,教官也由金陵讲武堂指派。此其一。” 赵竑不置可否,直接下旨。 崔与之连连点头,赵竑继续指点江山。 “其二,四川路马上要推行新政,经界法和反贪法是重中之重,务必推行下去。淘汰下来的官军,要能得到妥善安置。此其二。” “西北边塞防御,也就是利州两路,军事上由曹友闻和余玠二人决断,利州两路的安抚使不得插手。你这个四川制置使,也不能掣肘。查漏补缺即可。你明白朕的意思吗?” 崔与之点头称是,犹豫片刻,这才道: “陛下,曹友闻、余玠等人年轻,尚无军中资历,骤然推上一军主帅之位,会不会太冒险了些?” “风浪越大,鱼越贵。富贵险中求。这些道理,崔卿比朕更懂吧。” 赵竑哈哈一笑,自信的让崔与之觉得狂妄刚愎。 “陛下,兵家之事,非同一般,陛下不可草率啊!” “崔卿,朕意已决。有那些军中宿将帮他,相信不出几年,他们就会是我大宋最优秀的将领。崔卿拭目以待吧。” 还是那句话。历史上证明过自己的名将,不需要他cao心。 崔与之本来还要再劝,看赵竑坚持,遂不再坚持。 西北边军里良将不少,而且都是身居要职,似乎不用太过担心。皇帝大胆启用曹友闻余玠等人,这些人应该有过人之处。 “陛下,若要整饬武备,必先推行新政、澄清吏治。成都府人多地少,土地大都集于豪强官宦之手。四川官员历来排外,要推行新政,恐怕阻挠不少。不过四川官场情形复杂,不比江南东路。陛下三思。” 崔与之的话,和汪纲如出一辙。赵竑冷哼一声。 “崔老相公,你过虑了。只管上任就是,有些事情不用担心,朕自不会让你孤军奋战。而新政推行,谁也阻挡不了!” 既然已经决定了要在四川路推行新政,那他就会扫清一切障碍,让崔与之轻装上阵。 四川,必须是大宋的四川,而不是四川士大夫的四川。要不然,蜀口防御无从谈起,练兵也是一句废话。 崔与之赶紧领旨,暗暗心惊。 看皇帝镇定自若的样子,心里应该已经有了规划。希望四川不会像江南东路一样,士大夫胥吏人头滚滚,地方不安。 “陛下,时辰不早,该回讲武堂了。” 董宋臣在一旁,轻声提醒了起来。 “崔卿,不妨和朕一起,去参加学员们的毕业典礼吧!” 赵竑完,若有所思,忽然回头一句。 “崔相公,朕欲在四川建一所讲武堂分校,你觉得如何?” 未来十年的战事大都在西北。四川和金国交界,距离金陵和东南都太远,另建一所军校,为国家培养更多的军官,以备未来战事的需要,似乎很有必要。 崖山之后…… 想起凌晨的噩梦,赵竑心里又是一紧。 梦都是反的,希望噩梦变成美梦,永远不再有什么“崖山之后”。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