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国运 (第2/2页)
征北讨,也许是时候对大宋海外进行规划,按照太平洋、印度洋、或南洋、印度、非洲进行拓殖了。 以大宋水师的实力,最好的战船、划时代的火器,海上力量之庞大,没有任何一支舰队能抗衡。 “陛下,臣以为,不妨一试!” 崔与之震惊之余,兴奋了出来。 他是广州府人,对海外移民没有抵触。若是向外再移民三四百万,四川的人多问题,尤其是成都府人多地少,可就是彻底活过来了。 “朕也是此意。南上北下,陆上海上,齐头并进吧。” 大航海时代,也就是大移民时代,被大宋先拉开了帷幕,也许大宋就是世界上的第一个日不落帝国。 “陛下,这是朝中的奏章。” 董宋臣心翼翼递上一叠奏章。 大战刚刚结束,政事又是一大堆。这个皇帝,当得可真够辛苦。 “泉州市舶司,到底在搞什么?” 第一道奏折,就让赵竑眉头紧锁,一张脸黑了下来。 赵竑拿起奏折,示意了一下。 “崔卿,诸位,这是反贪司吏员的奏折,你们也看看。” 崔与之接过奏折,仔细观看,然后递给了史嵩之等人。 “陛下,朝廷鼓励海外贸易,对香料、象牙等物收取高额关税,泉州市舶司所得赋税却没有大量增长,而奢侈之物买卖仍然昌盛,粮食、金银铜铁矿石进口萎靡,显然有人从中作祟,并且极有可能有官员参与其中,而且处于要职。” 史嵩之看得仔细,断然了出来。 “陛下,史相公所言极是!除了走私,恐怕还有欺凌压榨,欺上瞒下。如不及早整治,恐怕会成国之大害。”
崔与之接过史嵩之的话,跟着上奏。 高稼和崔叔似,都是几乎相同的意见。 赵竑点零头,暗暗恼火。 泉州市舶司主事、泉州知州赵汝适重病缠身,市舶司管治形同虚设,以至于香料大量走私进口,所得关税大量减少,已经大大落后于明州市舶司和广州市舶司。 这些可恶的贪官污吏,赵竑真想直接把泉州市舶司给关了。 “诸位卿家,此事该如何处置?” “陛下,福建有水师官军,有大水寨数处。香料等关税高昂之物大量走私入关,此事恐怕牵扯到军方。还需明察暗访,甚至要调动我水师官军。” 崔与之官场经验丰富,出身于广州海边,对市舶司的利害关系,有些见解。 他口中的香料,是檀香、龙脑香和象牙鹦鹉之类征收高额关税的奢侈品,并不是胡椒豆蔻丁香之类关税一般的调料品。 赵竑微微颔首,拿起另外一份奏折细看,目光幽幽,若有所思。 大宋水师南下,在占城大港设立水师驻地,形同“租界”,却一石激起千层浪。真腊国王遣使入宋,抗议大宋水师作为占城“帮凶”,要求大宋水师撤军。 同时,大越陈朝遣使入贡,要求册封其国主陈煚为“安南国王”,似乎也在探试大宋朝廷的态度。 “几位卿家,你们看一下,朕该如何处置此事?” 董宋臣拿起奏折,转递给了崔与之二人。 “陛下,南洋诸邦攻伐不断,民情复杂,不如任其内斗,我朝作壁上观即可。” “陛下,鞑靼势大,为我大宋心腹之患。南洋蛮夷之地,不如先放过一边,专修内政。” 显然,几位臣子对海外国争斗,都是有些不以为然。 那些个化外之地,又有什么值得去占有? “诸位,不是我批评诸位,诸位的确是鼠目寸光,眼界太窄!没有南洋的稻米,湖广四川够吃吗?大宋要换界,不需要澳洲的银铜俗物作为准备金吗?” 赵竑看了一眼面红耳赤,讪讪尬笑的几位大臣,眼神幽幽。 “高丽的木材、琉球的硫磺、日本的银矿、南洋的粮食、澳洲和非洲的金银铜铁,没有这些东西,大宋何以善政?你们,是真不知道海洋的重要性啊!” 有一层原因赵竑没有讲,那个后世对中国恶意十足、“中国人勿进”的南洋邦大越国,尽管其对南宋和善,也必须极力打压,将其早日纳入大宋的治下。 崔与之几人尴尬一笑。大宋水师北上南下,对大宋的裨益显而易见。只要不穷兵黩武,他们自然不会反对皇帝的决定。 “派人传旨给陈朝使者,朕会考虑,稍后恢复。同时告诉真腊使者,我大宋水师驻扎哪里,不需要真腊国三道四。” 赵竑稍稍思考,就做了决定。 安南国王,还是变为大宋的“交趾路”或“交趾省”更好些。 “陛下,真相公移民的奏折该如何回复?” 崔与之忍不住一句。 看来在移民海外一事上,皇帝是要一条道走到黑了。 “移民之事,刻不容缓,择吉日启航南下吧。” 赵竑微微有些遗憾。没有动力船只,飘洋过海只能靠风速,不能错过季节,航行时间大大受限。 无论如何,蒸汽机这玩意得早日造出来,这也许关乎大宋的国运。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