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5章 春耕 (第2/2页)
场的气氛达到了高潮。 百姓的喝彩声中,河西安抚使范钟,敦煌郡太守江万里,各自亲自扶犁,跟随在耕牛之后,演试用牛犁田,以示开始春耕。 “往年间的春耕,要么是那些大官和沙州的豪族,要么就根本没樱想不到现在却是安抚使和太守,真是难得一见啊!” 围观的百姓里头,有人感慨而言。 “这你还不懂?以前是那些有权有势的作威作福,装装样子,后来鞑靼大军来了,整个沙州都快被杀光了。然后宋军又来了,又是拿粮食,又是拿种子、耕具、牛马,这是会做人,不然怎么让人信服?” 一个三十多岁的汉子懒洋洋道,看他秃发金环,左衽皮袍,应该是党项族无异。 “没藏孙护,你别放什么狗屁!” 话的汉子刚完,就被旁边青色棉袍的中年汉子怼了回去。 “你没藏家在沙州这么久,怎么没见你们给穷人发一升粮食?鞑靼军来了,你没藏家死了多少人,你心里没数吗?你要不是刚好不在沙州,你没藏家就死绝了!你现在回来了,有吃有喝,你有什么可抱怨的?还想当你的富家公子,你做梦去吧!” 没藏孙护脸上一红,却没有吭声。 这焦二虽然话难听,但都是实话。他不满的是,原属于他没藏家的十多顷良田,都被官府没收,归为了公田或分给了来河西屯耕的百姓和军户。 “没藏孙护,能保一条命,你就知足吧。安抚使和太守相公都是清官,爱民如子,河西没有了不交税的私田。你要是想种田,你花钱租地就是了,反正要交赋税。像以前不交税,没那事了!” 河西安抚使衙门政令,无论是商屯还是民屯,三年期满,都要交赋税。军士种的都归官府,民屯分两种,官府雇人种的,官府提供种子和耕牛,种出来的民七官三。至于百姓自己种的归自己,交赋税就是。 “高士廉的是。想想几年前什么样子,如今这沙州,终于又热闹起来了。” 一个白发苍苍的党项老人,感慨万千。
“河西,可千万不能再打仗了!” 另外一个老者,摇摇头叹道。 连年战乱,人口剧减,大多数地方十不存一,良田都成了荒地,处处都是骸骨,百里无人烟。宋军来了,荒地都归为官地,归于官府。官府再由军人、商人、移民的百姓进行耕种,所产归官府和种地的商人和百姓。 每日里,田间地头,一群群的军士、百姓早出晚归,在地头忙碌。经过四年的恢复,河西终于恢复了生气。 “江相公,人读书少,不会算,你帮着给算一下。” 董四昂起了黑黝黝的脸庞,一身粗衣的他搓着双手,很有些不好意思。他旁边的一群庄稼汉,也是个个竖起了耳朵,仔细倾听和观察。 “人一家租种了一百二十亩地,到时候秋收了,能得多少” 江万里踢了踢鞋子上的泥巴,沉吟了一下道:“董四,你种了一百二十亩地,按照大概的产量,大约是一百二十石,你拿84石,官府拿36石,一清二楚。” “江相公,这要是碰到灾人祸呢?” 旁边的一名汉子,陪着笑脸问道。 “灾人祸?” 江万里微微一笑,继续道: “若是灾人祸,欠产超过平常的一成,三成以下,官府会少收一成半,若是超过三成,官府免收当年。不过,官府至少会保证你们能吃饱饭。要是你们所产的粮食吃不饱,官府还会贴补你们,不让你们饿着。” 众人都是嘿嘿笑了起来。 这样的官府,让人信服。 “江相公,这赋税不会再多收吧?” 看这位太守相公也是泥手土脸,旁边的百姓胆子大了许多,继续问道。 “十税一,所有的人都是一样。没有其它任何的苛捐杂税,大家伙就放心吧。” 十税一,也是因为百姓的土地够多。一个人二十亩,相比原大宋境内的每人三四亩,不可同日而语。 百姓辛辛苦苦耕种,税赋负担可谓巨大,但河西特殊,牛马居多,灌溉方便,比起内地,尤其是长江以北,日子可好过多了。 随着越来越多的移民涌入河西,恐怕这耕地,很快就要分光了。 “江相公这么一,人这心里就踏实了,早知道,人今年就多租些地,得到的也多些!” 董四笑呵呵道。多租些地,无非多雇些人耕种而已,最后获利的还是自己。 “四哥,你一家五口,若是收成有120石,这86石的收成,可足够一年吃了,你就知足吧。” 人群中,有雇工羡慕地了起来。 董四摇了摇头回道:“吃是够吃了,可这柴盐rou茶,发病生病什么的,都是要钱,负担可是不轻啊!” 众人都是点头,江万里也是无奈。 民生多艰,如今这世道,能吃饱饭,已经是不错了。 地头上,看到江万里和百姓打成一片,范钟满意地点零头。 这个江万里,的确是个人才,再磨炼上几年,可以大用。 目光扫向西面,范钟不由得眉头一皱。 数百匹骏马奔驰而来,烟尘滚滚。马上的骑士到了跟前,滚鞍下马。 “范相公,高昌回鹘发兵入侵,破了阳关镇,正在向敦煌而来,距离簇不过三十里地!” “我大宋边军呢?” 范钟心头一惊,面上不动声色。 “张统制已经传下军令,调阳关、玉门关、敦煌三军前去截击!我营将士过来,是要掩护相公等回城。” 范钟点点头,略加思索,立刻传令下去。 “让所有百姓退往敦煌。不要慌乱,前方自有大军杀担” 敦煌和玉门关、阳关三地,都是边关重镇,一万精兵,高昌回鹘又有多少兵马敢来进犯? 希望,不要误了此次的春耕。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