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七十二章 李唐兵败 世民请战 (第2/2页)
“破绽?明军有什么破绽?” 李世民道:“儿臣仔细研究,发现这火药虽然的确是攻城利器,却也有很大的缺陷。 那便是投掷不易,需要借助投石车来抛掷。 攻城之时固然无坚不摧,可是野战之时,却大为不便了。 若是在野战之时,率领全部铁骑突击明军,则必将大胜!” “好好好!吾儿壮哉! 既然如此,那朕就加封你为天策上将。” 当即,李渊便决定让李世民率军出征,并加封其为天策上将,位在王公之上,节制天下兵马,以对抗大明。 如今李世民已经位列秦王、太尉兼尚书令,属实是封无可封了。 况且已有的官职无法彰显其荣耀,便加封李世民为天策上将,令其在洛阳开府,并加领司徒,同时仍兼尚书令。 尽管李世民嘴上说得轻松,可他心知肚明,要打败大明绝对没有那么简单。 这一番话,只是为了鼓舞士气,给群臣们信心罢了。 不过,群臣的士气也的确需要进行安抚。否则的话,若是他们见李唐胜势不大,只怕会先行勾结大明,倒戈一击了。 因此,李世民不得不这么做,他们李唐已经没有退路了。 事实上,李渊也明白这一点,因此爽快地将李唐的精锐大军全都交给李世民,不做任何掣肘,不管是要钱要粮还要人,全都通通给予满足。 即便他知道让李世民掌握如此大军只怕会有后患,可是若是这一仗李唐打不赢,那他们也不必考虑什么以后了。 如今的情况众人都心知肚明。
因此,即便李建成对李世民获得如此加封心有不满,他可几次张了张口,却都欲言又止,最终什么也没有说出来。 若是李世民此战败了,那他自然什么都不必说了。 若是李世民得胜归来,则李唐的危局自解,到时候再除掉李世民的兵权,慢慢炮制便是。 李唐内部的暗流暂且不提,战事却仍在继续。 连函谷关都挡不住明军的兵锋,其他小城自然更是不堪一击。 因此,很快明军便长驱直入,更是打下了潼关这一要地。 过了潼关古道,之后便是一马平川,唐军再也无险可守了。 而此时,李世民率领的唐军精锐也终于赶来了,拦住要道,同明军对峙起来。 望着眼前的唐军精锐被李世民指挥得如指臂使,赵明渊不禁心中暗赞,李世民不愧是李世民,史书上独一无二的天策上将,的确不容小觑。 虽然赵明渊也熟读兵书,更是经历过几次战事,却也不敢以名将自称。 即便武器装备兵甲将士等硬实力方面强于唐军,赵明渊却也没有必胜的把握。 面对李世民这样的对手,可能稍微漏出一丝破绽,就会被对方抓住机会痛击。 因此,赵明渊采用了相对比较保守的战法,谨守门户,不留任何空隙。 或许这样的手段看起来有些蠢笨,可事实上,占据优势之时只要不犯大错,稳扎稳打,就很难对付了。 《孙子兵法》有云:故善战者,立于不败之地,而不失敌之败也。是故胜兵先胜而后求战,败兵先战而后求胜。 果然,面对赵明渊如此应对,即便是李世民也没有什么很好的应对手段。 毕竟,若是硬碰硬,吃亏的只会是占据下风的唐军。 无奈,只得各自安营扎寨,明日再战。 第二天一大早,李世民便亲自率一小队人马,来到附近高处,窥探明军的营地。 事实上,李世民很喜欢在战前窥营,甚至连史书上都有过记载,赵明渊自然不会猜不到。 因此,他们这一小队很容易便被赵明渊发现,甚至向他们举杯致意。 见赵明渊发现了他们的行踪,天策府众人不禁心中一惊。 没想到赵明渊的实力竟然这么强,远在数百丈外便轻易地发现了他们的行踪。 不愧是天下第一人,果然强得可怕。 想到这里,众人唯恐赵明渊突然袭击他们。没有大军守护,他们可没有自信可以保护李世民的安全。 于是,急忙护着李世民离开了。 事实上,他们大可不必这样惊慌。 虽然这的确是取胜的捷径,若是刺杀李世民,则唐军必乱,赵明渊的确可以轻松取胜。 可是,若要争天下,自然需要堂堂正正地战绩打过去。 否则的话,若是得天下太过容易,只怕是失天下同样也会如此。 大隋又何尝不是这样呢? 自古夺天下,从未有像杨坚这样容易的。 或许正因为大隋得天下太过容易了,没有足够的根基,所以才这样容易失天下的吧!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