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187章:元代第一才子,张养浩。(求订阅) (第2/3页)
江宁喜欢讲的是小人物。 此时的元代,江宁同样也想聚焦这一些相对来说,对于历史进程没有太过于影响的人物。 这位张养浩,就是一位并不是特别会影响历史进程的人物。 整理了一下言词,江宁讲道:“张养浩出生于济南,是一位汉人。在当时,汉人在元朝的统治下,地位很低下。不过张养浩少时就表现的很聪明好学,甚至因为特别刻苦用功,父亲还多次劝张养浩不用这么用心。不过张养浩还是不愿意停止学习,为了不让父母担心,他就白天背书,晚上还偷读。是以十来岁时,张养浩便有神童的美喻。” “也正因为张养浩的刻苦学习,他的才华不径而走。一次,山东按察使‘焦遂’看到了张养浩写的一篇《白云楼赋》的文章,一时惊为天人,于是便推荐张养浩为东平学正。后来,他又得到了平章政事“不忽木”的引荐,推荐其为御史,就是一种监察官员的官职。” “只是张养浩这个御史的职位当得太称职了,连皇帝那边也不时上书,例举出了元代治国几十条错误,并建议重开科举。只是当时的元武宗对于重开科举没什么兴趣,又看不惯这位汉人,于是就将他给罢了官。直到仁宗时期,其认识到科举对于元代的治理有着相当大的作用,于是便开始重用张养浩。” “1315年,元朝迎来了其开国之后的第一次科举考试。在当年的三月份,万物萌发,有56位幸运的读书人科举及第。56人奉张养浩为恩师,想登门道谢,但张养浩闭门不见,因为他是一个纯粹的儒生,以自修成仁人君子,怀揣一颗为国揽才的心。此后元朝累计开科举十六次,均受益于张养浩开元代之先河,使学子有所期待,使万民有晋升之道。” 其实这位张养浩在前世有很大的名气。 但可惜。 虽然他有很大的名气,但大家似乎对他也并不是特别熟悉。 这一世同样也是如此。 所以江宁即使讲了一会张养浩,但众人对于他仍是没有太多的印像。 最多。 就是有一些研究过元史的,知道有张养浩这样的一位人物。 但对于他做过一些什么,也不是特别清楚。 这当然不能怪他们。 一个是元代本身存在的时间只有100年不到。 唐宋元明清,虽然有元。 可大家对于元朝,当真没有太多的印像。 除此之外。 元朝不但存在的时间短,而且这100年间,皇帝可是换了不知道多少位。 其中有38年时间,更是换了9位皇帝。 这么算下来,平均每位皇帝统治的时间,只有4年左右。 试想一下。 如此频繁的更换皇帝,不说让人记不住。 哪怕就是史书都有一些记载混乱。 想来。 这也是元朝灭亡的重要原因之一。 …… 江宁继续讲道:“只是可惜,虽然仁宗重用了张养浩,但几年之后,仁宗去世,英宗上任。与仁宗不一样,英宗的想法复杂多变,张养浩自知,在这样的环境当中,自己就算是继续在朝为官,一个是起不到重用,另一个可能会有性命之危。同年六月,他便辞去了官职,告老还乡。” “历经宦海浮沉的险恶,看惯时移世易的沧桑,京中往事恍若一梦。此番归来,张养浩如脱笼之鹄。他少年时期所表现出来的诗文才华,却是彻底的爆发了出来。一次,他登会波楼,写下一曲《登会波楼》。” 【四围山,会波楼上倚阑干,大明湖铺翠描金间。华鹊中间,爱江心六月寒。荷花绽,十里香风散。被沙头啼鸟,唤醒这梦里微官。】 江宁一边讲,一边写下了这一首元曲。 “又有一次,他去大明湖,写下《大明湖泛舟》。” 【画船开,红尘外,人从天上,载得春来。烟水间,乾坤大,四面云山无遮碍。 影摇动城郭楼台,杯斟的金波滟滟,诗吟的青霄惨惨,人惊的白鸟皑皑。】 “还有一次,他写下《雁儿落带得胜令退隐》”。 【云来山更佳,云去山如画,山因云晦明,云共山高下。倚杖立云沙,回首见山家。野鹿眠山草,山猿戏野花。云霞,我爱山无价。看时行踏,云山也爱咱。】 历经唐诗宋词。 元朝的文学特色,那就是元曲。 所谓的曲,那就是可以配得上调的。 虽然江宁只是念出张养浩的词,并没有曲。 可哪怕就是仅仅读词,众人依然陶醉于其中。 但江宁没有停下,他继续说道:“只是虽然张养浩选择了告老还乡,可朝廷却一直惦记着这位惊艳之才。8年时间,朝廷一共召了张养浩七次回朝,但张养浩却拒绝了七次。直到第八次,朝廷召张养浩前往陕省赈灾,张养浩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