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5章:人不出名,但诗谁人都读过。(求订阅) (第2/3页)
于还赠了万贯钱于崔郊。而崔郊,也因为他写的一首诗,与婢女美好的生活在了一起。” 又是一个童话般的结局。 当听到江宁讲完崔郊,众人一瞬间有一些傻了。 “我草,这都行。” “于这家伙这么大方了?” “看来,读书还是有好处的,这不,像崔郊,一首诗不但领回了美女,而且还得了一笔横财。” 当然了。 往深处想,可能对于于来说。 这位所谓的婢女,他根本并不是很在乎。 毕竟又不是老婆,只是妾。 像他这样的封疆大吏,妻妾那可是成群。 而且在唐朝,哪怕是再有德行的人,对于妾也看得不是很重。 所以他将自己的妾送给他人,这并不是一件什么大事。 同时。 这样做,还能给于留下一个美名。 毕竟。 于也知道。 他此前专权蛮横惯了,名气不怎么样。 这次正好有机会,乘机改善一下自己的名声,何乐而不为呢? 当然。 也有粉丝看到了故事背后当中的问题,然后有些愤怒的说道:“其实我觉得,这个于是在羞辱崔郊。如果我是崔郊,打死我也不接受。” 这样的观点也得到了一些人士的认可。 只是同样一大堆人吐槽:“少来了,你还反对。你当古代是现代啊,阶层的差距你根本不可能跨越。更不用说,崔郊啥都没有。于能够突然发一下善心,对于像崔郊这一些没有什么功名的人来说,已经是一个圆满的结局了,你还想怎么样?你还想像现代一样,对于进行道德与法律审判?或者,崔郊和于来个PK?” 对于此。 江宁不去评判。 像崔郊的故事,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理解。 你可以这样想,也可以那样想。 但是。 不管你怎么样。 崔郊这一首《赠去婢》,却是凭借着一句【从此萧郎是路人】,同样流传了千年。 …… “第三位,我们讲另一位诗人,他叫做刘希夷。” 崔郊之后,江宁讲起了第三位诗人。 对于这一位诗人。 不说这一世没有人知道。 哪怕就是前世,也没有太多的人知道这位诗人。 “刘希夷生平史书记载的不多,据说他是唐高宗时期进士。他长得很帅,又会弹琴,还会写诗。因为他很有艺术才华,所以他也很同情青楼里面一众歌妓女子。并且,他还为这一些女子,写了许多的诗。他的诗作清新自然,婉转华丽。曾经,他写有一首诗作,叫做《代悲白头吟》。” 一边说,江宁一边在画板上写出了这一首诗。 【洛阳城东桃李花,飞来飞去落谁家。 洛阳女儿惜颜色,坐见落花长叹息。 今年花落颜色改,明年花开复谁在? 已见松柏摧为薪,更闻桑田变成海。 古人无复洛城东,今人还对落花风。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寄言全盛红颜子,应怜半死白头翁。】 这首诗的前半部分,写的是洛阳女子伤感红颜易老。 后半部分,写的是白头老翁沦落沉寂。 【此翁白头真可怜,伊昔红颜美少年。 公子王孙芳树下,清歌妙舞落花前。 光禄池台文锦绣,将军楼阁画神仙。 一朝卧病无相识,三春行乐在谁边。 宛转蛾眉能几时,须臾鹤发乱如丝。 但看古来歌舞地,惟有黄昏鸟雀悲。】 此诗感叹的是世事变迁,富贵无常,很有人生哲理。 同时。 这一首诗里面的【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亦成为了千古名句。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好诗啊好诗。” “确实好诗,今天讲的三位诗人,这一些诗都写得很好。但可惜,我们怎么不知道他们的名字呢?” “你不知道太正常了,大唐几百年间,何止千百位诗人,几万几十万都有可能。但是,真正收录进入书册里面,流传下来的,只有很少很少的一部分。” “我想,这位叫做刘希夷的诗人,可能也有一段不为人知的故事。” 不得不说。 直播间一众粉丝的眼睛是雪亮的。 或者是。 在他们不断聆听江宁所讲故事当中,他们也大概总结出了这一些诗人的特点。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