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3章:请问,是李白厉害还是杜甫厉害?(求订阅) (第3/3页)
什么可以值得骄傲的。
有的。 只有喝罢酒后的独自伤怀。 当然。 这一首诗翻译过来很简单。 可是。 这一首诗却远远不像这首诗所翻译出来的意思这么简单。 老年时候的杜甫。 他对于诗词歌赋的运作,已经到达了炉火纯青的地步。 这一首登高,他并不是普通的诗作,他是一首七言律诗。 之前就已说过。 律诗不比其他的诗句。 律诗非常讲究格律。 格律必需满足一定的规则。 比如押韵。 但押韵并不复杂。 又如对偶。 说起来在诗中运用对偶也不困难。 但在这一首《登高》当中,你会发现,这首诗里面所有字词,全都是对偶。 其中天、风,沙、渚,猿啸、鸟飞,天造地设,自然成对。不仅上下两句对,而且还有句中自对。 如上句“天”对“风”,“高”对“急”;下句“沙”对“渚”,“白”对“清”。 全诗八句皆对。粗略一看,首尾好像“未尝有对”,胸腹好像“无意于对”。仔细玩味,“一篇之中,句句皆律,一句之中,字字皆律”。不只“全篇可法”,而且“用句用字”,“皆古今人必不敢道,决不能道者”。 怕众人对此不理解。 大屏幕上,还将这一首《登高》一句一句,甚至是一个字一个字拆开来,不断的进行对比。 可以说。 这一首登高,是为千年以来律诗的典范。 所以。 这一首律诗,也被后人称之为律诗之最。 也就是最为符合律诗的作品。 …… “儿子,我想回家了。” 创作完《登高》之后。 思绪万千的杜甫对儿子说道。 他因为避难,这么多年去过很多的地方。 如嘉州、戎州、渝州、忠州、云安,最后才在夔州,也就是现在的奉节这里安定了下来。 但游子不管去了哪里,他都无比的思念家乡。 此时安史之乱已经平定。 思念家乡再加上年事已经已高的杜甫,却是想回家了。 768年,杜甫乘舟出峡,先到江陵,又转公安,年底冬天的时候漂泊到湖南岳阳,泊舟岳阳楼下。 769年,登上神往已久的岳阳楼,凭轩远眺,面对烟波浩渺、壮阔无垠的洞庭湖,想到自己晚年漂泊无定,国家多灾多难,感慨万千,于是写下了《登岳阳楼》。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但杜甫并没有在岳阳过多的停留,他继续赶路。 只是回家的路并不像想象当中那么一帆风顺。 因为带的钱财不够,后来又被盗贼抢了。 所以杜甫北归之路不断的出现偏离。 由于生活困难,不但不能北归,还被迫更往南行。 大历四年正月,由岳阳到潭州,又由潭州到衡州,复折回潭州。 770年,杜甫来到衡州,原打算再往郴州投靠舅父崔,但行到耒阳,遇江水暴涨,只得停泊方田驿,五天没吃到东西,幸亏县令聂某派人送来酒rou。 由于杜甫好几天没有吃东西,一下子来了食物,不小心吃得过多,就此去世。 舞台上的杜甫。 也在吃饱之后,就此倒了下去。 “啊……” “吃撑了?” “我去……” 谁人也没有想到。 杜甫最后的时间,却是因为吃撑了,然后死了。 这看上去有一些滑稽。 但仔细想想,其实也不难理解。 原本杜甫就好几天没有吃东西。 再加上杜甫年纪又大了,消化功能不好。 一般这个时候碰到食物,有经验的人,他都不能大饮大食。 可当时的杜甫哪里管这么多。 于是。 在吃饱喝足之后,杜甫一下子消化不良,就此与世长辞。 不过。 虽然如此。 看着露出笑容的杜甫,众人却不觉擦了擦眼睛。 杜甫这一生,实在是太苦太苦了。 苦到有很长一段时间都吃不饱。 而在死去之后,能有一顿饱饭,这也算是善终。 而不管杜甫是怎么死的。 众人都知道。 从今之后。 这个世界多了一个诗人。 他的名字,叫做杜甫,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