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74章 吴起李广霍去病之法,各有所用 (第2/3页)
书时背过的一段话,非常适合诸葛亮现在的心境,于是就岔开话题道: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师襄、老聃。郯子之贤不及孔子,然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关将军不会大兵团作战,你就跟他学别的部分,只要他有一项是天下第一,他就值得伱学。” “谨遵大哥教诲!”诸葛亮发自肺腑地诚恳允诺,决定回去后把这段话也记在上次的劝学家书后面。 …… 此后两日,因为过年的关系,柴桑城内一切倒也稳妥,并无大事发生。 关羽再急于练兵,也不会在这种日子就cao练。 不过,哪怕不练兵,他带着诸葛亮长见识的旅程,却已经算是开始了。 他拉着诸葛亮到处走访,熟悉各营将士。 诸葛亮一开始有些懵逼,还以为关羽是要施恩卖好,给士卒赏赐、以尽快鼓舞士气。 但关羽也没有任何笼络的举措,最多只是挑一些士兵谈心。 甚至都不亲自出面,而是让手下心腹小校暗中打探,了解各营士兵们的担心、有什么需求。 若是按诸葛亮原本的性子,两天没见效,估计就要急着追问了——智商越高的人,越不容易延迟满足,他们总习惯于自己稍微做一点事,立刻就看到疗效和反馈。 好在这次刚刚被大哥关照过,诸葛亮反复告诫自己“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细细看不要急”,才熬了下来。 又过了数日,总算过了大年初五,关羽才开始恢复一定的cao练强度,从军纪、队列开始,并辅之以一定的奖惩。 诸葛亮虚心把关羽的一切做法都先记下来,然后回去再慢慢揣摩,不管理解不理解。不理解就跟自己读过的兵法对照,争取印证理解。 如此又正式cao练了三五日,诸葛亮终于觉得自己似乎总结出一点门道了。 他便趁着一次军纪整训后的闲暇之时,向关羽提了几个问题: “关将军,我观你整顿军纪、鼓舞军心。或与士卒同甘苦,体恤其饮食下劣、改善加餐,还跟普通小校一起吃饭。 但有时你又不肯随意施恩,只是一味严加cao练,把标准定得极高,很少有人能完成,同时给完成者重赏。 我揣摩着,你这是既学了李广的‘与士卒同甘苦’,又学了霍去病的‘只求赏罚分明,立功者有出头之日’,但两者应用又似乎很随意,看不出何时用何法的规律,你究竟信奉的是哪一套呢?” 诸葛亮这段话,也算引出了汉朝人对于如何团结士兵的一段公案了。 早在汉武帝的时候,李广就觉得跟士兵同甘共苦最有效果, 而霍去病却觉得只要能带大家打胜仗、赏罚分明,那么将领还是奢靡些好。这样下面的人才有奋斗动力,知道“我要是立大功了,也能跟霍将军一样享受享受”。 此后三百年,汉朝的武将,对士气的鼓舞思路不外乎这两大类,只是细节上略有不同—— 当然,能把这两种思想中的任何一种,稍微学得像一点,就勉强能算个名将了。 比如桓灵时打羌人立下大功的段颎,就是典型的霍去病流,很能激发士兵的贪婪欲。 而绝大部分普通将领,是连其中任何一条都做不到的。 千万别笑,比如张飞那种“爱敬君子而不恤小人”的,就是典型的连一条都没做到。 当然张飞也能带兵,并且逼着士兵为他而战,但主要是靠高压的鞭策。以后能不能改好,就要看他是否尊敬诸葛兄弟、是否虚心改过了。 诸葛亮跟着关羽学了这些日子,他觉得各种风格具体怎么cao作、都已经见识过了,只是没想明白关羽选择时的依据。 不过,他能问出这个问题,还是让关羽颇为欣赏。 “哦?你居然已经看出来、我是在博采众长,试图兼得霍去病、李广之法了?果然是饱学之士,这么快就看出来了。大哥和益德,跟我一起用兵十三年了,他们也没问过我这个问题。” 关羽感慨了一下,同时也有些得意,把自己的秘传心得卖弄道: “其实,这个道理也说不清楚,运用之妙,存乎一心。但大致来说,有几条模糊的原则。 根据我征战十三年的经验,李广那种与士卒同甘苦的做法,在你带领一支兵马,想要保护本乡本土的安宁、击退来犯贼寇时,会比较好用。 因为只有将领与士卒同甘共苦,才容易激发士卒觉得‘这是我们共同要守护的东西,连将军都在与我们一起吃苦,我们还有什么好计较得失的’,激发出同仇敌忾之心。 但是,如果你是带领一支军队远征,去打击异族,或者是‘春秋无义战’,只想吞并别的诸侯,这时候同甘苦就没用了。肯跟你远征的,都是想建功立业的,这些士卒的贪婪之心,比保家卫土之兵,要强烈的多。 这种时候,你就可以学霍去病奢靡,并赏罚严明,让他们知道功成名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