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大明从北平开始_第六百一十九章 措手不及的遗产税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六百一十九章 措手不及的遗产税 (第3/4页)

名汉子到处打听。

    不靠大明的强大,那些商人从哪里采购商品,又凭什么去藩国做生意?真当是自己的本事呢,就算自己有本事,也得服从大明的规矩。

    只有“民安”才能“国固”。

    中国也有这样的事情。

    否则就会“乱由是生”,“祸败遂至”。

    这些年放养似的海外贸易,大明今年要开始上笼头。

    老人感叹。

    老百姓们看到报纸也忍不住的感慨。

    村里哪里有如此多的人。

    就是用来讲道理的。

    后世有人说朱元璋背叛了自己的农民身份。

    大明洪武元年八月,拿下前元大都,随后西进,相继收复陕西和山西两个行省,消息传回金陵,金陵在制定政策,第二年四月就正式设置陕西和山西行省。

    到了元末明初,偌大的陕西只有二十余万户。

    “老大家的四娃,非要吵着去当兵,要把家里改成军户,这娃得打,现在看到当军户的好处,当兵可是要打仗的。”

    北平,京城,上海这些地区。

    这些年来,随着大明的扩张。

    自从良田变牧地以来,近百年间,各田水道完全堵塞,河水常常不能得到治理,粮食减产,人均口粮下降,人口大倒退。

    儿时一起玩耍的伙伴,如今只剩下了自己,许多小伙伴没长大,还有人看不到如今的光景。

    圣人还是对的。

    原来这片土地,自古以来的模样,却是这样的,老人望着四周的水渠,一片又一片的良田,“可惜啊。”

    因为他们失去工作,是真的会饿死人的。

    “还有老三家的娃娃,倒是会读书的,回头都跟老三说说,只要娃能读书,砸锅卖铁也要供着咧。”

    十几年下来的巨大变化,大明需要时间来沉淀。

    “洪武十七年,太祖皇帝分别派遣国子生及有才能的人,普遍地前往全国各地,监督兴修水利,成为常例。”

    一夜之间。

    大明这样的一个农业工程,只不过是陕西境内的一府之地的项目,却可以养活当下时代里,整个英国目前生产力的人口。

    “粮价要继续保持稳定。”

    那些原本在国内竞争不下去的失败商人们,走出了国门,从弱到强,从无到有,已经成为了一股不小的资本力量。

    “大明的非农人口越来越多,虽然说明了大明的经济繁荣,社会分工越发明细,可繁荣之下必有危机,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

    国内。

    讲什么道理?

    大明的道理。

    听到皇太孙殿下的说法,有些人不以为然,有些人仔细思考。

    几名学者讨论说道。

    “你们回去后,按照这个思路仔细商议出章程。”

    村里的人不会偷懒。

    学者们也开始了探讨。

    “太祖皇帝深信所畏者天,所惧者民的信条,终生都是如此行事,可见太祖皇帝爱民之深。”

    “老咯。”

    “爹。”

    只有搞清楚了太子殿下的想法,才能跟上太子殿下的思维,制定出符合太子殿下所需的经济政策。

    国内的商人要交税,国外的商人同样要交税。

    皇上已经打败了帖木儿。

    老人忍不住想道。

    永乐二年冬。

    各大报纸都在宣传生活困难临时求助院。

    郁新皱着眉头。

    “太祖皇帝说这是天意。”

    老人摇了摇头。

    老人活了一辈子,不羡慕别人军户。

    陈恒想通了,思路围绕国内经济的脉络,一下子就明白了太子殿下的打算。

    粮点和粮票银行,与内阁制定的政策,郁新有所耳闻,他属于反对的一批,在他们看来,这无异于搜刮农户和军户们。

    加上大军行军的时间,消息传递的时间。

    果不其然。

    太子殿下仿佛失去了动力,一切都以稳为主,那么现在,随着战事的明朗,看来太子殿下又要展开新的动作了,那么关乎哪方面呢。

    是不是农民离开了土地,一定要继续当农民,创办的公司,才不算脱离原来的阶级,这样又如何去创办。

    遗产金额高于一万低于五万元者,征收百分之十五的遗产税;遗产金额高于五万元低于十万元者,征收百分之二十的遗产税。

    因为生活困难临时求助院只针对工人。

    陈恒当即说道:“任何纂改数据的商行,将会遭到三倍以上,十倍以下的处罚,严重者直接罚没资本,令其关门歇业。”

    蔡文直接说道。

    仿佛不按照皇太孙殿下说的做,就是不文明一样。

    朝廷可真会收钱。

    朱元璋必须脱离原来的身份,才能治理好国家。

    总不能自己明知道隐患,却置之不理,等着十年二十年,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