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三十二章 飞鱼服与心学 (第3/4页)
环境的原因,高丽的使臣缺席,必然是否定出席。 “高丽南王狼子野心,迟早引来大祸。” 柳滨想也不想的说道。 打压高丽南王在上朝的影响力,无论北王还是大王都在这么做。 大明并没有说高丽南王要造反,反倒是高丽的国王和北王,孜孜不倦的说高丽南王要造反,上朝需要提防,气的高丽南王牙痒痒。 “看来大明各方并不安定。” 波隆多罗记住了这个收集到的信心,内心的信心又高涨了三分。 “缅甸的不稳,高丽的不稳,还有西域西边。”又想到了大明北方的大拉练,集结了不少的军队,连南方的军队都被调动,波隆多罗对于局势越发的明朗。 虽然大明有十成的力气,可并不能用在一处。 拖。 拖垮大明。 波隆多罗如此想到,不求正面打败大明军队,靠着国内的老林子,才是正确的方法,一种新的思路,在波隆多罗脑海里成型。 礼部提供的居住区,暹罗国使臣的隔壁院子,住着吉达国和龙牙迦邈国的使臣。 这两个藩国与暹罗属于邻国。 常年受暹罗的欺凌,所以两个藩国的使臣对大明很归顺,反而不怎么理会暹罗的人,波隆多罗试着缓和双方的关系,结果吃了闭门羹。 暹罗杀害了素可泰的国王,彻底吞并了这个地区,引起了邻国们的不安。 他们需要大明压制暹罗。 “如果没有大明,我们南洋早就充满了战争,只有大明才能保障南洋的和平。” 两国用在土话交流。 高丽这样的国家,大明官话在上层并不是陌生的语言,所以许多人都能说,他们两国,包括他们自己,对大明话说的不流利。 南洋一词最早大概出现在明朝。 明朝人口迅速膨胀,加之朝廷禁海,导致民间海外贸易受阻,以及渔民生活艰难。 福建等地的粮食产量,无法养活日益增加的人口,这种背景下,东南沿海许多福建广东人只能出海往南寻求新的生路。 他们离开故土,大概以偷渡的方式来到了中南半岛、菲律宾群岛、印尼群岛等地,在这些地方耕作或做生意。当时,就被称为“下南洋” 这是一种行为,至于南洋到底是哪里并不十分明确。 今非昔比,不过南洋的词汇仍然兴起。 日本历史上也有这个词汇。 他们最早认为西方人是从南洋来的,虽然西方人的确是这个方向抵达的日本。 中国古代。 “海”在汉文旧籍中中指大面积的水域;“洋”则指某个具体的海洋水域。 因此才有古代一些非常大的湖,被称呼为海的叫法。 打扮成吏员的锦衣卫,悄悄的收集各国的信息,整理成册。 文华殿。 “皇上抵达京城,一个月的功夫应该能到。” 官员回报。 “催一催父皇。” “总不能年关才到。” 朱高炽得知后,吩咐道。 这天气,不定什么时候下雪,不光耽误功夫,也影响大明的典礼,总不能各大小藩国等待一场空。 按照现在的速度,每个地方停一停,猴年马月才能到。 最好直接乘坐火车抵达京城。 “高丽南王怎么回事?” 朱高炽又问道。 无论高丽南王要不要造反,与情与理,派来使者才是最正确的方式,起码能麻痹大明不是么,如此全天下的面扫大明的脸面,岂不是背道而驰。 “已经打探清楚,高丽南王很早就派了使臣团队,不过他们乘坐的船只撞到了礁石,发生了海难,全员没有得到消息,估计已经葬身大海。”
礼部官员感叹道。 大海并不是固定的,包括礁石也会起伏,甚至改变位置。 同样的海域。 原来此处没有礁石,某一天可能长起来,原来有的,也可能哪天落下去,更甚至转移位置,也不是不可能。 沿海地区的航道也不是一成不变的。 否则也没有近海出现那么多触礁而沉的船只了。 所以船只最重要的永远是经验丰富的船老大,他们可以通过rou眼判断,海平面下有没有礁石的存在,最大力度的保障航行的顺利。 不过人不是探测机器,总会有疏漏的时候。 大明的船只前往了高丽以南,双方最终得出的结论,大明的官员祭奠了高丽南王的使臣,送出了一笔礼金,算是告慰这些人,高丽南王也重新派出了使团。 其中一名牺牲使臣的家属,提出希望迁居到大明,礼部商量后,给予了同意。 不过这点小事,礼部官员并没有上报。 不管是高丽,甚至倭国也有大户人家搬迁至大明,连渤尼国的老国王死了都不愿意离开大明,何况别的人呢,南洋不少藩国的人才涌入大明。 随着人才的涌入,为大明国内提供了更多的视野。 例如中亚地区的织法,南洋地区的一些花纹和制布工艺,虽然比较路后,可是他们的做法却很新颖,与大明内地有不同的风格。 经过摸索后,浙江的纺织商人们,也发明了一种新的梭织织法。 新的布料特性,裁剪后的衣服更为的菱角分明,让工字衣、中字衣等款式的服装,人们传上去非常的挺拔,大受市场的欢迎。 虽然不如棉衣外套保暖,可比棉衣款式要好看。 还有中亚地区的制炮工艺等。 宋朝的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