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章 三世同堂的征途 (第2/2页)
一样的,还不如网红养眼。 想要出淤泥而不染,说起来容易,做起来何其难也。 大明工局已经成立三十好几年,二十五年为一代,已经是第二代了,加上刚成立吸收的人士,其实都有了第三代加入。 关系网千丝万缕,哪怕是朱高炽也看得见。 看得见又能如何呢。 他们皇家不也是如此,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江湖难免纷争。 世界上从来没有万世之根基的政策。 朱能、张辅他们也难逃脱,唯独赵宏此人,到底是阴差阳错的走上了前台,身上的因果没有沾染太多,可以轻易的避开。 可惜了。 因为太多的反对,赵宏没有获得此次随皇帝亲征的资格。 见到父亲的脸色不快,朱瞻基不再开口讨论赵宏,朱瞻墉嘴巴张了张,最后也没有说话。他现在帮大哥说话不好,帮父亲说话也不好,还不如保持中立。 朱高炽虽然没有强硬的点名赵宏,却给了赵宏一些插手此次亲征的举荐权。 坤宁宫。 朱棣看着皇后的遗物出神。 “老大的治理下,咱大明从北平开始的基石上逐渐崛起,成为天下的中心。老大不仅会是伟大的帝王,还将是有史以来的圣君啊。” “你呀,为咱生了个好儿子。” 朱棣唏嘘的自言自语。 子曰:六十而耳顺。认为个人的修行成熟,没有不顺耳之事。 朱棣这辈子顺风顺水,虽然有些波折,却也都平安的淌了过去,他看得很清楚,所以这些年来避免与长子发生无谓的争执。 其实这不符合朱棣的性子,只是儿子太出色了,出色到了当父亲的也有压力。 总不能后世之人提起他们父子,称呼自己为朱高炽之父吧。 朱棣也是有傲气的,他不会轻易的服输。 后世当有长子朱高炽之名,也当有自己朱棣之名。 七十古来稀,朱棣知道自己的身子骨,从年轻的时候起就南征北战,征伐了一辈子,加上前些年生了一场大病,可谓是伤了元气。
“此次亲征倭国,为咱大明开疆扩土,也是咱最后的丰功伟绩了,老了,跑不动了,你呀,在地下等着咱,咱可要好好埋怨你一通。” 朱棣恢复了神态,当他走出宫门,目光如炬,又是那位万国歌颂的永乐天子。 来到了平台之上,眺望巍峨的宫殿群,内心的豪气油然而生。 此次,自己带着老二和孙子出征,三代同行,这一幕可不是象征着大明的未来与希望,正如那朝气勃勃的太阳。 “凡日月所照,江河所至,皆为汉土”。 朱棣大笑,大明岂能不如大汉。 凡是日月照到的、江河流经的地方,都是大汉朝的疆土。 “太阳和月亮照耀的地方,皆是咱大明的疆域。” 宗藩体系不就是如此么。 朱棣毫不犹豫的说道。 身侧的史官眼睛一亮,重重的记了一笔。 过了几日。 朱棣身穿武弁服,凝视着北平城外连绵的军队。 数万士兵在朝阳的映照下,那些穿着铁甲的将士,浑身闪烁着刺眼的光芒,仿佛在向世人展示着大明帝国的威严与力量。 朱高煦面色如常,朱瞻墉激动地满脸通红。 祖父的眼神深邃而坚定,仿佛能洞穿一切虚幻,直视事物的本质,在朱瞻墉的眼里,是祖父为大明打下的天下,穿着金色铁甲,头戴红缨帅盔,肩背斗篷,腰悬宝剑的皇孙,眼睛里全部是崇拜。 父亲老气横秋,而祖父却永远精神饱满。 忍不住握紧手里的缰绳,另一手紧握火铳,英姿勃发的朱瞻墉宛若战神降临。 一旁的朱高煦打量侄儿,从侄儿的身上仿佛看到了自己年轻时期的影子,自己与大哥兄弟和睦齐心协力,希望大哥的两个儿子也能如此。 朱高煦带着朱瞻墉,领皇帝陛下的旨意巡阅军队。 士兵们看到亲王和皇孙,仿佛看到了大明的未来与希望,士兵们士气如虹,满脸杀气。 朱瞻墉不敢做错一件事,骑着战马牢牢的跟随在叔叔的身后。 台子上的文武官员们,看到了这一幕。 “大明。” 朱高煦举臂大喊。 士兵们整齐的回应。 “威武。” “大明。”朱高煦继续喊道。 “威武。” 士兵们振臂高呼。 场外的百姓们大声呐喊,为自家儿郎们助威。 不久。 京营乘坐火车离开了京城,拱卫大明的皇帝,犹如往常一般的出征,为大明百姓征伐天下不服。 五十万的军队,放眼天下是一等一的规模。 军队的调动四面八方的汇聚。 但是此次不同,此处是渡海作战,史无前例的规模。 而前元数跨海远征日本皆大败而归,虽然今非昔比,可大臣们也不敢大意,不光调动了大量的船只,整个大明的海军力量也集中了起来,务必保证渡海的顺利。 数个月的清缴海盗,当地的海面获得了从来没有过的安宁。 上千艘的船只陆续的运输大明士兵。 幸运的是大明提前获得了筑紫都司,还有济州岛、琉球三国,以及各岛作为补给点,当大部分军队顺利抵达筑紫都司的时候,朝廷的人们大松一口气。 筑紫都司抵达倭国本土虽然也需要跨海,可是海沟的难度要小多了。 士兵们还在源源不断的跨海而来,朱棣已经抵达了筑紫都司,狗奴国国王和国内大臣们早已等候多时,亲自前来筑紫都司迎接。 “上朝皇帝陛下万岁,万岁,万万岁!” 年轻的国王领着诸多狗奴国官员们,齐刷刷的跪倒在地上行大礼。 “免礼!” 朱棣抬了抬手。 等战事结束后,狗奴国也没必要存在了。 这些年来大明扶持狗奴国输送了太多的利益,长期以往对大明不利。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