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圣母院_第三章 旧日巴黎 一、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三章 旧日巴黎 一、 (第2/3页)

的加洛林王朝的石板地里,安放了一块并不搭调的巨石?又是谁剔除了原本那光彩夺目,让人惊叹不已的彩色玻璃?而又是谁自作聪明地安装了这些差的要死的白色玻璃?

    我们不禁要问,这些所谓的“艺术建筑家”们,他们到底是秉承了何人的何种旨意?他们又是出于何种居心来践踏先辈们留下来的宝贵遗产?他们的勇气究竟是从哪里来的?如果先辈们在天有灵的话,他们看到这一切会不会歇斯底里地怒吼?会不会痛哭流涕,伤心欲绝?

    顺着主教堂往上走,原来那些轻盈可爱、风姿迷人的小钟楼已经不知所踪,取而代之的是一些形形色色的野蛮装饰。尤其是那座原来位于东西两翼交叉点上的钟楼,如今也是无迹可寻。

    说句实话,上述的这些现象绝不仅仅出现在法国,只不过当时法国更为严重罢了。其实,中世纪的卓越艺术受到迫害是件再寻常不过的事情了。而总结这种迫害,无非是如下的三种形式:第一,便是时间。一切美好的事物在时间的摧残下,都将面临飞灰湮灭的尴尬境地。尽管时间是无情的,但又是有情的;第二就是政治宗教革命。它们来势汹汹,它们无所畏惧,所到之处,披荆斩棘;第三就是时尚。这是一种最弱智、最愚蠢的迫害理由。只要是兴致所至,它们就敢对这些古老的建筑加以改造,它们自以为很巧妙地实施了它们的行为,殊不知,它们才是真正的刽子手。就这样,这些古老的建筑接二连三地遭受到以上三种形式的迫害。于是,我们伟大的巴黎圣母院被改造了、被践踏了、被狠心地丢弃了!

    遥想当年,巴黎圣母院盛极一时的时候,罗贝尔·塞那里曾一度把他比作艾法斯著名的狄安娜神庙狄安娜神庙:通称阿尔忒弥斯神庙,位于小亚细亚以弗所城,是世界七大奇观之一,建于公元前550年。以弗所人埃罗斯特拉托斯为了永世留名,于公元前356年放火烧毁神庙。重建后,公元262年哥特人入侵时又被毁,后来又重建。,不仅如此,塞那里还认为巴黎圣母院的教堂,无论是结构上,还是造型上,都要略胜后者一筹。不过,说实话,尽管当时的巴黎圣母院享有如此的赞誉,但是它依旧称不上形态完备、造型完整,因为当时它的建筑风格还不能用某种风格来概括。

    原因很简单,它既不是罗曼式教堂,也不是哥特式教堂。它不像杜尔尼斯寺院那样,是以开阔穹窿为枢纽的建筑物,它不仅不像杜尔尼斯寺院那样拥有宽阔结实的肩膀,也不像后者那冷冰冰的毫无意趣;圣母院跟布日尔教堂也不像,布日尔教堂有开放的结构,而圣母院没有。圣母院的结构特点不但不属于高大、空灵,而且也不属于灵巧、多变,更不属于阴暗、神秘。总之,完全找不到跟圣母院建筑风格类似的建筑,任何以往的建筑都不足以成为它的模型。可见它完全是独具一格,独具匠心的。

    其实,确切地说,巴黎圣母院的风格是一种从罗曼式罗曼式:“罗曼”,泛指被罗马帝国征服的西欧各民族。在建筑艺术上,罗曼风格兴盛期为公元五世纪到公元七世纪,是罗马式和西欧各地建筑风格融合而成。之后,被十二世纪兴起的哥特式风格取代。到哥特式过渡的建筑风格。当第一批柱子被撒克逊竖立在圣母院的时候,原来那只用于支撑开阔穹隆的罗曼式建筑早已过,而十字军给欧洲带来了更为流行的尖拱式建筑。于是,圣母院里面便掺杂了这两种建筑样式。不过,很显然,有一些设计师还无法接受这种新的建筑风格,以至于在设计时畏手畏脚,因此,后来设计出来的建筑呈现出既不是罗曼式,又不完全是尖拱式的不伦不类的风格。但是,尽管这种设计和建筑样式混杂,可这种建筑的微妙之处还是不容忽视的,仍然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

    然而,正是基于以上原因,才使巴黎圣母院成为法国科学史、艺术史、建筑史上的长廊。无论它的每一块石头,还是每一个雕塑,又或是每一个栏杆,无一不在表述着历史的印迹。就拿小红门来说,它代表了十五世纪美丽绝伦的哥特式艺术,而中堂的柱子粗壮沉重,不禁使人想起洛林时代的圣日耳曼·代·勃雷教堂。这两个艺术品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