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动身,竞赛!(求月票) (第5/6页)
而这笔钱,只是够杨广业建设实验室。
但是想要开展具体的工作,钱并不够,还差很多。 更别提校办企业的场所、实验室的建设等诸多费用。 以至于,学校不得不召开高层会议,进行讨论相关事宜。 顾斌作为基础医学院的院长,以及党委副书记,有一定的话语权。 而且,顾斌年纪大了,在学校养老的心思也不多,而且伴随着杨广业的成长,顾斌也做好给杨广业让位的打算。 所以在推动校办企业开设方面,非但没有拒绝,而且是十分用心并且用力。 关乐山是常务副校长,在调查了相关事情之后,也没有选择拒绝。 但是,学校也的确是有学校的苦衷,没钱,注定了是做不好事情的。 因此…… 顾斌提出了一个建议:“我觉得,我们应该开明一点。” “校办企业,不一定就是让学校全资独资。” “哪怕是清华北大的这些校办企业,很多也是股份制的。” “而且,股份制有着股份制的优点,可以利用民间企业的竞争力和企业的管理等优良模式。” 作为校办企业,其实是允许入股的。 顾斌一来是想要尽快兴办企业,投入使用,不要被繁文缛节给耽搁了时间。 其次…… 顾斌说实话,也不想让学校独资。 以前学校曾经有一个独资药厂,药厂是吸收的当初山河制药厂的一些设备和员工。 可是…… 经营了几年之后,直接倒闭。 现在这个药厂都没有卖出去。 成了学校的一个负债资产。 所以说,顾斌很担心这个校办企业再次步入后尘,直接希望进行股份制。 关乐山点头:“我支持!” 现任校长李景明默不作声,他看了众人一眼,好奇的问了句: “大家有什么意见?” 听见李景明的话,大家都没有做声。 说实话,校办企业其实对于不少领导来说,是一个小金库。 本身学校就不是国企,有赢利点。 本身还需要国家财政补贴。 但是,有了校办企业就不一样了。 很多人自然是各怀心思。 见众人不做声,校长李景明忽然说了句:“顾书记,说说你的具体想法。” 顾斌见大家不做声,也不含糊。 “我觉得,既然是校办企业,我们要保证学校的利益。” “出资方面,正如刚才杨院长的话,学校目前可以拿出500万进行投资,这五百万,要有多少话语权的问题。” “我觉得可以参考首都医科大学生物科技公司。” “他们的比例是3:3:3:1。” “学校占30%,重点科研人员,带头人30%,民间企业资本30%,激励计划10%。” 听见顾斌的话,李景明点头:“具体说说!” 顾斌:“学校方,我就不说了。” “这一次的主要带头人和科研人员,有三人,杨广业和齐欢,以及陈恭,作为技术骨干,又是学校重要成员,拥有10%为上限的入股资格。 但是,这一切的前提是,他们三人需要掌握下游事件分析的实验室,掌握该项技术。” “我觉得,这个不过分。” “其次是民间资本,最好是寻求三家不同的企业,这个可以进行筛选。” “最后的百分之十,我希望用来分红,给那些做出基础贡献的科研人员们,也就是学校的主要实验员、老师,可以提高大家的积极性。” 听完顾斌的话,很快就有人站了出来。 “我觉得不太合适!” “杨广业、齐欢、陈恭,他们的10%是不是太多了?” 此话一出,顾斌冷笑一声:“没有他们,就没有公司,你觉得多吗?” “要不你来做?” 顾斌不怕得罪人,对方一开口,他就知道是放什么屁,压根没有给对方丝毫好脸色。 果不其然,对方听完之后,脸色顿时就变了。 “那不成立又能怎么样了?” “难不成不成立,学校就不做了?” “现在不是好好的吗?” 李景明皱眉起来,看了一眼说话的那名领导。 李景明是新生代的院长,年富力强,这里不是他的起点。 所以,他很清楚,作为有校办企业,完全可以支撑起来一个优势学科的发展。 关乐山这个时候说道:“不是争辩的时候。” “大家冷静一点。” “而现如今,我说句不客气的话,咱们学校,还真的是一天不如一天,的确已经到了不破不立的地步。 发展,势在必行。 更何况,人家顾书记已经做了深入研究。 全国拥有下游事件分析的生化研究所不到20家,而需要这一类相关科研服务的公司,却很多。 根据去年的调查,生物化工以及相关领域的检测科研等相关服务,去年市场份额高达800多亿。 哪怕只是吃个小数点,也足以带动学校的发展。” “所以,为什么不做!” “我支持,做!” “而且,作为带头人,有资格有这样的入股权限。” “甚至,我希望可以给予技术入股支持,比如百分之十的股份,百分之五的技术入股,百分之五资金入股,资金方面可以选择,可以放弃。” 药学院院长点头说道:“我支持!”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