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3章 朕将来夺权,也是为了仲父好(求订阅) (第2/2页)
个人的名字,刘贺非常满意。 “丙卿,此次科举考试还算圆满,但是仍然有不足之处,这几日你回去之后,要将流程再细化一些,更要写一份将科举考试放入察举制所有科目的奏书,然后在几日之后的小朝议上提出来,朕要推行到各郡国去。” “陛下,此事是不是cao之过急了,大将军的子侄可是一个都没有录上,他会不会……” “仲父心胸宽广,想必不会在此事上有异的,如果霍氏一门录上的人数众多,那么仲父可能还会阻挠一二,此情此景,他就更是不可能阻挠了。” 霍光有许多优点,但是唯独不包括心胸开阔这一条,所以刘贺提出来的时候,丙吉未露出了一丝似笑非笑的表情。 “丙卿放心,你只管提出来即可,张安世等人会复议的,到时候,朕会想办法让仲父答应下来的。” “微臣明白了。” 丙吉退了下去,刘贺背着手走到了宣室殿外的院子中。 廊下的那些昌邑郎比之前壮实了许多,一方面得益于龚遂对他们的训练,另一方面则是源自于刘贺对他们格外的照顾。 刘贺专门给他们制定了超出同时代的饮食标准,加大了他们饮食中rou蛋类的比例,就是想看看大汉的年轻人如果吃饱喝足,能够长到什么样的个子——恐怕不会比西域的那些人矮吧。 以大汉现在的生产力来说,还不能让所有人都吃得那么好,但是至少也可以做一个尝试。 看着已经两个月前要强壮许多的昌邑郎,刘贺非常满意。而在满意之余,也觉得安全了许多。
下一次小朝议,丙吉就会提出将察举考试和科举制相结合的意见。 这当然代表着刘贺的意思。 这次上奏,是刘贺的一次尝试,他要看看,自己有没有能力让一项新政在朝堂上通过。 霍光还不知道朝中已经有人倒向了天子,但是刘贺却是看得清清楚楚的。 如果说给孝武皇帝上庙号只是一次试探,那么推行改制之后的察举制,就是一次正面的交锋。 趁着霍光对自己还没有太多的疑心,刘贺可以做一些大胆的尝试。 如果成功了,那么刘贺就可以在朝堂上利用代言人的方式,更多地干预朝政了。 而仲父退休的日子也会更早一些。 对于霍光的结局,刘贺日日夜夜想过很多次。 不管怎么说,霍光对大汉是有功的,在大汉朝堂和江湖上的拥趸颇多。 能让他平安着陆,就应该让他平安着陆。 这样对霍光,对自己,都是一件好事。 诛杀功臣,不管到了什么时候,都是一件对君王名望有所损的事情。 “仲父,不要怪朕,夺你的权越早,对你就越好啊……” 刘贺看向了天空,一只落单的大雁正在向南飞去。 纵使用力地拍打着翅膀,但是仍然与雁群越落越远。 刘贺的视线随之移动,不免心中感叹。 “希望这只老雁,能够顺利到达温暖的南边吧。” …… 几日之后的宣室殿中,小朝议又一次如期到来了。 与前几次朝议不同,今日要商议的重点,就是科举考试的事情。 殿中不少的朝臣,那日都陪同天子去明光宫看了整个科举考试的过程。 所以这几日,早已经在私下讨论过许多次了。 不管是霍党还是非霍党,对这新奇的科举考试都是赞不绝口。 百闻不如一见,官员们此刻见过了科举考试,刘贺要推行也就容易许多了。 “几日之前的科举考试,此时已经有了结果,那十五篇文章都是仲父带领张安世和丙吉挑出来的,每一篇都有过人之处。” “朕已经命人多誊抄了几份,让诸公一起来参详。” 刘贺挥了挥手,禹无忧就把准备好的誊抄出来的考卷发了下去,每人的手里都多了一份。 一众朝臣一边看,一边啧啧称奇。 这些考卷上的文章,水平之高让人惊叹,不只在郎官中属于佼佼者,甚至超出一般官员的见解。 其中条陈的一些意见颇有新意,而且还不是纸上谈兵的异想天开,是能够一件件落到实处的良策。 而其中最为亮眼的,自然是那份拔得头筹的考卷,文中体现出来的眼光与格局,不在九卿之下。 一时间,人人都想知道到底是出自于何人之手了。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