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3章 朕的一个忠告和一个建议(求订阅) (第2/2页)
不大,中间有一个合抱粗的柿子树。 此时,树叶正在潇潇地落下,梢头虽然挂着一个个小红灯笼似的柿子,但是仍然有些落寞。 刘贺抬头看那树和树上的柿子,不禁感叹时间易逝去。 “龚卿王卿,以你等的见解,是《诗经》中的诗更好,还是乐府里采来的诗更好?” 两位老臣一愣,未曾想天子来到这避静的地方,先会谈到诗。 王式倒是先回过神来,他想起在薪房当中找出来的那些竹简,于是说道:“乐府的诗下里巴人,是乡野百姓所唱的居多,所以自然是孔夫子删定的《诗经》更胜一筹。” “老臣同意王公的见解。” 《诗经》中有风雅颂,其中的国风也来自民间。 “那王傅觉得风雅颂当中,又谁更胜一筹?” “自然是颂最浩大威严。” 刘贺没有立刻答话,颂是朝堂宗庙祭祀和典礼中所用的音乐,在此时的大汉自然是最为尊贵的。 但是王式和龚遂恐怕想不到,在千百年之后,国风反而更受人推崇,乐府诗亦然。 究其原因,是因为百姓更喜欢——任何一个朝代都有结束,但是百姓是没有结束。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刘贺看着不断落下的树叶,读了两句老杜的诗,才接着问道:“龚卿王卿,你们觉得这两句诗如何?” “有看尽世间沧桑,阅进人生起伏之感。”龚遂细细品味之后答道。 “老气横秋,更有一份豪迈,是陛下所写吗?”王式试探地问道。 “哈哈哈,不是朕写的,是前几日在宫中遇到的一个老者,听他念叨的。” 宫中怎么可能有如此文采,而又无名无姓的老者?龚遂不觉得有异,但日夜研读天子抄下的那些书卷的王式更多了一份惊讶。 这天子能读经还能写诗,未免也太全才了一些。 想到此处,王式反复读了几遍那两句诗,连是哪几个字也又追问了好几遍,最终暗暗的记在了心中。 “陛下,此诗只有两句吗?” “倒也不是……”刘贺说完以后,就将整首诗从头到尾背了一遍,“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四句诗年毕,自然又引来了两个老臣的一阵感叹。 发完这通感叹之后,刘贺对一直跟在一边的樊克说道:“朕想和两位爱卿说几句话,你到院外守着,不许旁人进来。” “诺。” 樊克出去之后,刘贺来到了廊下席地而坐,并且让王式和龚卿也坐了下来。 君臣三人,终于能够面对面了:王式和龚遂,是刘贺最仰仗的人,但是他们还没有发挥出这作用。 今日齐聚长安,就是发挥作用的好时候。 刘贺知道两位老人都是老当益壮的代表人物,所以刚才看到落叶结果的柿子树,才会想起老杜的那两句诗。 “两位爱卿,我等终于在长安碰面了,朕只能狠心夺了你们的天伦之乐,让你们来辅佐朕做一番大事。” 王式和龚遂连忙拜谢,急称不敢。 “如今,当务之急是征聘用一些人才来门下寺,朕这里有一个名单,想让二公帮朕参详一番。” 王式和龚遂觉得有些异样,天子久居昌邑国,之前对朝堂和长安也不甚了解,为何那么快就拟出了一份名单呢? 虽然有疑惑,但是两人却没有提出异议,而是静静地听着。很快,刘贺就说出了第一个名字,光是这个名字,就惊得两个老家伙说不出话来。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