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三十四章 敌! (第1/3页)
第205章敌! 林如海收到陈恒书信时,已经是建平二年的一月末。这个时节,扬州的气温也开始逐渐回暖。到了正午,刚在外头走出些许汗的知府大人,脱去外衣就坐在书房内,拆起学生寄来的信。 他才看到一半,书房的门就被人从外打开。林如海都不用抬头,就猜到来人的身份,直接笑道:“你来的倒是快。” 林黛玉皱了皱鼻子,特意晃了晃手中的单巾,惊讶道:“爹爹在说什么?女儿是来给爹爹送东西的。” 林如海闻言,抬了抬余光,见是条拿来擦汗的帕子,不以为然道:“哦,看来是爹误会了。”他又看了看,见手帕上刺绣精美,又玩味道,“是你让下人做的吧。” 跟聪明人说话就是这点不好,林黛玉抿了抿唇线,倒是没有丝毫不好意思,仍壮声道:“女儿也是补过针脚的。” “嗯嗯嗯。”林如海点着头,自顾自低头看信,“放下吧。” 那可不得放下嘛,林黛玉眯了眯眼睛。又讨笑着走到父亲的书桌旁,帮着整理桌上的摆设。才一会,她就奇道:“呀,又有人给爹爹写信啊。” 林如海侧了侧身子,假装自己没听见。 不死心的林黛玉,又往书桌后走去,把散乱在桌上的书籍,慢条斯理的整理起来。间隙中,她顺势撇了撇余光,就见林如海已经折上信纸,一双目光直把宝贝女儿瞧。 “爹――――” 到底脸皮不如她兄长厚,被父亲这么一抓包,林黛玉的脸色也是rou眼可见的红起来。 “哈哈哈哈哈哈哈。”林如海是笑了又笑,直到笑呛住,声音才渐渐放缓。 见此,林黛玉也不装了。直把手中的书籍累成一摞丢在桌上,自己抬起手就轻轻捶捏着父亲的肩头。“爹,兄长在信里说了什么?” 眼见娇女使憨,林如海哼哼两声,又抬手指指发酸的脖颈处,示意女儿再用点心。 俗话说的好,人求事,低三等。林黛玉没法,只好拼命卖乖。林如海知道娇女的脾气,知道不好使唤过多,兔子急了还咬人呢。等到黛玉再次开口。他就笑道:“就是说了些常事。” 林如海顿了顿,左都御史生病之事自然不好提。他挑了个能说的消息,准备赶紧把女儿打发走。“恒儿现在跟着兵部的人,北出京师,正要往边关去。” 林黛玉闻言,面色一怔,连手中的动作都停了,只惊呼道:“这是为何。边关那边不是还在打仗吗?” 边关,那是多遥远的地方啊。纵是林黛玉博览群书,对此地的了解也是甚少。记忆里能想到的边关之词,多是偏僻、少人烟、多雪等字眼。 “他们就是为了这个事情去的。”林如海也是有些担心,可一细想,更知道无可奈何。都说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这人在官场,有时候也是身不由己。 林如海怕女儿胡思乱想,又道:“恒儿在信里倒是挺高兴,还说要给我好好写一写边地的风景。” 黛玉点点头,有些不置可否。只想着回头要去趟庙里,在佛前替兄长求个平安。 “这事,你不好去跟恒儿的家人说。”林如海叮嘱一句。 “女儿省的。” 林黛玉想了想,又好奇问,“那信里还说了什么?”她刚刚可是瞄了一眼,那信老长了,字也是密密麻麻的,总不能一个字都没提自己吧。 陈恒还真没提,写给林伯父的信,大多都是些琐碎的正经事。林如海没办法,就把其中一点琐事拿出来当作应付,“其他就没了,就他在信里说,跟贾家的宝玉起了点争执。” 陈恒给林如海说这事,倒不是为了告小状。本义是让老师知道,自己跟贾宝玉不合的情况。若几家人以后相会在京师,也可省了老师给自己介绍的功夫。 林黛玉一听,秀气好看的双眉已经皱在一起,当即脆声道:“可是二表哥起的头。” 林如海心中暗叫糟糕,坏了,忘记这丫头是个偏心的小心眼了。他摇摇头,也不好替侄儿辩驳解释,还来不及说话。 林黛玉已经自己点着头,开始脑补事情经过,“兄长这性子,从不会跟人一般见识。必然是对方做的太过火,才闹开来。” 越说越气,林黛玉连后续都来不及问,压下心中对故人的挂念,只气冲冲的跑回闺房,提起笔就在桌前写信。 待紫鹃端着茶进来,她的小姐已经一口气写好三封书信。分别是给探春、湘云、宝玉。见黛玉气呼呼的模样,紫鹃忍不住对雪雁问:“小姐怎么了?可是受了什么气。” 后者摇摇头,她也不知道啊。只知道小姐高高兴兴出去,然后生着气回来。 紫鹃想不明白,等黛玉检查完信,才留心问过一嘴。当听到是陈恒跟宝玉发生争执,紫鹃一时也不知道该说什么。慧丫鬟想着总不好让小姐继续生闷气,就提议下午去庙里祈福。林黛玉的视线这才转怒为喜,准备着出门的事宜。 ………… ………… 林黛玉忙着出门时,陈恒才刚刚抵达宁远州。北上的路,到此才走了一半。南方正在冬春交季,北地这边还是白雪皑皑。更别说这群人,还是追着冬风的尾巴跑。 冬日昼短,沿途赶路的时间不多,又有白雪阻隔。乡野上的官道,少人修缮,路况的艰难可想而知。出京时的意气风发,到今日都化作旅途的疲惫。 陈恒他们还算好,尚能躲在马车内,不用吹扑面而来的北地寒风。柳湘莲所在的护卫就惨了,天上下刀子也得骑着马护在四周。毕竟这一行里,可是坐着两个正儿八经的侍郎。 马车艰难的行驶在雪地上,偶有寒风透过门扉吹进来,倒让昏昏欲睡的同僚清醒不少。像陈恒这样的低阶官员,自然不可能跟侍郎一样一人一车。 三四个官员挤在一处,更有他们陪行的下人相拥取暖。有一个半睡半醒的户部书令,见陈恒捧着书页翻看,就探过头来,照着纸上的字,慢慢念道:“出京师四十里至通州,二十里至燕郊,二十里至夏店三十里至三河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