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读书郎_第六十二章 两笔糊涂账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六十二章 两笔糊涂账 (第2/3页)

br>    这位陈大人在事务上的远见和老练,早已得到官家数次认可。

    陈恒又是大雍海运的牵头人,由他出面促成此事,说服力自然更胜旁人许多。

    两方人都清楚彼此的算盘,陈恒也不会计较对方的小心思。

    朝堂的政局上,没有不可用之人。真有此类人,那对方就要想想是不是自己能力不够、位卑言轻。

    “本官已知晓诸位来意。”合着两利的好事,陈恒自然不会推脱,主动拍板道,“等下月初,我就向陛下上呈公文。”

    预留出来的时间,也是方便各家回去统筹安排。

    要么不做,要做就毕其功于一役。再说大雍不是没有水师,只是如今的规模。

    莫说跟海盗抗争,就是出个海都费劲。扩军、兴办的大方向一旦敲定,随之而来的就是庞大的开支。

    也就是这些年,沿海各省的财政在迅速发展,陈恒才觉得时机已到。不过要想万无一失,陈恒还是先给众人打起预防针。

    “第一批筹备的军费,怕是需要诸位慷慨解囊。万事开头难,熬过这一关。其后的路,朝廷自然不会半途而废。”

    陈恒话已经说到很明白,想要李贽做出决定。最好各家先掏钱,垫上一部分开支。

    让陛下见到能花小钱办大事。等到海师人员就位,形成新的利益集团。

    这些人自发的会维护起手中的权力,跟朝廷索要军饷、打打嘴仗。

    人的天性,就是如此。不必去计较是好是坏,万物总是在螺旋中前进。

    张伯范跟其他几位代表对视一眼,亦清楚此事逃不过去。

    没办法,是把钱交给海盗,还是交给朝廷。哪一方更安全更保险,众人心中都有本明帐。

    不过一旦牵扯到钱两,少不了要有利益交换。

    还是闽、浙两地的人,吃过几回螃蟹,更清楚里面的险恶门道。

    他们先后出声道:“这事利国利民,我们自然责无旁贷。钱嘛,我们几家想办法挤挤,还是可以拿出一些。”

    “只是这海师的军户名额,可否让出一些给我们?大人,我们绝无过多插手朝政的意思。就想着往后万一出事,有个自家人在。我们碰上海盗,说话也硬气些。”

    这就是封建官场的弊端,比起相信地方官的大公无私。大家还是更愿意相信自己的乡党,能在危难时拉扯自己一把。

    这里面的门道,不能因为有利自己就说其好,别人拿来用就批评它是糟粕。

    陈恒知道这是必要的交换,也没学什么片叶不沾身的自保心态。只含糊道:“本官会跟陛下言明此事,其中裁夺,还是交由陛下圣心决断。”

    这话的意思,就是陈恒自己不反对,能不能通过还要看上头的意思。

    在座之人都是明眼人,知道陈恒的言外之意。若是继续追问,那就不礼貌了。

    况且有了陈恒这个表态,这三人都觉得此事大有可为。

    这位陈大人,还不清楚自己朝中的风评。他们都有自己的乡党入朝为官,却是很清楚陈恒的份量和能耐。

    几人又陪着本府知州聊上几句,才带着好消息兴高采烈回去。

    他们前脚刚走,信达后脚就走入堂内。信达来得匆忙,却带来一个陈恒等候已久的好消息。

    “大人,关于民夫的抚恤,府中已经核算清楚。”

    太好啦!陈恒喜到拍桌,直接起身接过信达手中之物。

    …………

    …………

    临到午后出门,坐在马车内的陈恒,还在研究信达送来的文书。

    这事,真是一笔糊涂账。

    当时跟着陈恒守山寨的徭役民夫,是没有军籍的。大雍自有相关的法度,对应这些人的阵亡。各项抚恤和待遇,一定是不如战死的军户份额。

    陈恒为此曾多次上书,想替百姓们多讨要些抚恤标准。毕竟朝廷花的是钱,人家丢的可是命。

    总不能因为别人不在军籍,就不按军户的抚恤来算吧。大家如今能太太平平吃饭,都是这些人奋勇坚守的功劳。

    许是陈恒的据理力争,弄得李贽都烦了。

    七月末,由户部、兵部一同下发公函,督促各州府自行处理清风山寨中阵亡民夫的抚恤问题。

    朝廷也有朝廷的难处,要都按军户的份额算。回头阵亡的军户亲人闹起来,厚此薄彼之下,这笔账是算你陈持行头上?还是算朝廷头上?

    两方人都有自己的立场,陈恒对拿到这个结果,已经很满意。

    早在乌山,他就让当时的各县主簿,统计好名单。这段时间,指使府内文吏全心cao办此事。

    总算是赶在八月结束前,拿出一份三方都满意的答案。

    如今松江府,正是财大气粗的很。此事,又确实是本地乡民报国有功。

    陈恒借着此事出面,也是希望能给信赖自己的松江百姓一个交代。

    而朝廷这边,省了一笔开支的由头。钱虽然都是出自国库,可让州府自己认领过去,跟军户们也好交代。

    一连走访了数家百姓,当着本村的里正和乡老之面,将带来的抚恤钱粮分发到位。

    陈恒的出现,自然是收获一些百姓的好评。

    世人的诋毁和美誉,只是人生路途上的一些点缀,陈恒没太在意这件小事。

    他今日的最后一地,是修竹乡一处伤残的民夫家中。此人是家中老三,因守卫清风寨而丢掉右胳膊和左手两根手指。

    陈恒将一袋米和钱两交到大娘手中时,带着nongnong的歉意道:“大娘你放心,你家三郎的生计,往后的府衙会全程照料。每月一期,你都可去府衙处领米回家。”

    他们家的三郎才二十出头,大好的未来就折在乌山里。想到三郎往后都要带着残身度日,陈恒只能尽自己所能施展援手。

    谁知这大娘心态却是极好,仍是出声感谢道:“大人能记住我家小子,就是他的福气。

    将来等他meimei招个上门女婿,也用不着他下地干活,只管养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