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读书郎_第六十四章 一论破双空,持行大国中。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六十四章 一论破双空,持行大国中。 (第2/3页)

午后,还被李贽留下一同用膳。

    借着中场休息的片刻,李贽领着林如海、李贤二人,独自在御花园中散步。

    许是老温的折子起了作用,虽被韦、郭两位大人吵得头疼,李贽的心情还算不错。

    眼下是私人时间,李贽也不把自己的态度藏着掖着。

    他先转过头,看向左首的李贤,问道:“太子觉得此事当如何?”

    “儿臣觉得两位大人说的都有理。”李贤没去看李贽皱紧的眉头,他当然知道这个答案,他爹肯定不满意。

    又马上道,“不过要安抚百姓耕地,朝廷手中仍需要更多的钱。”

    这话倒还有点见识,也算变相支持海师扩编之事。毕竟没有海运,就没有钱。现在的朝廷,已经回不去穷哈哈的苦日子。

    李贽点点头,心中又开始叹气。自从太上皇走后,太子在自己面前就越发拘谨起来。

    哎,还不如之前父子俩,有说有笑来的有意思。

    “林爱卿呢?你家那小子,就没跟你通通气?”

    林如海已经习惯旁人在自己面前提起陈恒,忙乐呵道:“他如今刚刚当了爹,怕是没功夫注意我这个老头子。”

    听你们翁婿瞎忽悠,你看我信不信吧。李贽不以为意,只掏出一封信递给林如海,道:“这封信是持行写的,你先看看再说。”

    行过礼的林如海,忙取过持行的手书,在掌心细细观看。

    正值春日复苏,头顶的艳阳照在万千绿丛间的一抹红。微风摇曳,更是醉人。

    …………

    …………

    “圣躬安,臣……”

    熟悉的书信排头过后,林如海注意到陈恒,在信中用胆大且冷峻的口吻,讲述了一个困扰中原王朝近千年的问题。

    陛下觉得,为何历朝历代皆有边关之患。无论汉时的平匈奴,唐时的灭突厥。两宋的通关设集,前明的两法并举都难以根除?

    两国之难,绝非仅在一游一耕之别上。亦非历代先贤说的:非我族类、其心必异如此简单。

    在陈恒的讲述下,林如海的视角不自觉按照对方思路走。从中原王朝拿出茶叶、食盐等物做交易,而反观游牧王朝拿出来的骏马、羊毛等物。

    这样一说,可能还看不出来问题所在。可林如海看到陈恒点出茶叶、食盐等物在本国的地位,又直言骏马、羊毛等物对游牧人的重要性,就马上能明白陈恒的意思。

    “茶叶非我朝百姓之必需,食盐亦是多有盈余。骏马却是匈奴、突厥等国的根基。

    若是不想拿骏马来换,草原诸部只能收拢民间财物,以作边贸购入。

    长此以往,草原部民之富,实为中原百姓之富。中原百姓之富,绝非草原部民之富。

    是故方有草原部族之难治,方有两地近千年的斗争。

    然此事,无可避之,唯战也!”

    这是一本经济账,反过头来看。其实哪怕历朝历代什么都不做,掌握最先进生产力的中原王朝,只会默默无声的,掠夺着对方的家底。

    跟普遍的善恶观念无关,这就是两方进出口货物价值不同的关系。

    久而久之,游牧百姓手中的黄金、白银皆流入中原,只换来茶叶、丝绸、食盐等物。

    经济上的持续掠夺,注定了两地间,只会有短暂的和平期。除非其中一方彻底倒下,根本没有任何调和的可能。

    这也是为何打完匈奴,会有突厥冒出,打完突厥会有辽金的原因。

    此番言论,不说石破天惊,也是天下独一份的论述。林如海面对陈恒有理有据的指正,就算心中存疑,也觉得女婿说的实在在理。

    只是常年读圣贤书烙下的思想钢印,还是叫林如海一时无法完全明白。可这不影响他继续往下看……

    “陛下圣明,大汉之于匈奴,大唐之于突厥。亦如大雍之于海洋诸国。

    我朝物产之热销,随着西洋诸国的白银入境。双方必将在百年内,爆发一场海上大战。

    此战不在陛下,就在太子,就在皇太孙身上。亦是千千万万个后世百姓,置身其中,无可避免。”

    问题的核心,还在于西方诸国手中,没有大雍必需的物品。

    单方面的以钱换货,长此以往,西方诸国去何处找白银?

    没了白银,就做不了生意,买不了天朝上国的货物。

    经济地位上的不同,不是强行让百姓认可西洋之物可以扭转。

    只要大雍百姓不买账,西洋人就别想用货物砸开国门。

    除非,他们找到一种大雍百姓离不得的必需物,否则……

    面对陈恒看透未来的远见,就是林如海也看的头皮发麻。

    这不是往日读书人更习惯的,相互拿夫子的教义论道。

    这是跳出所有人的思想棋盘,站在众人未曾到达过的陌生领域,做出超越时代的预见。

    林如海从未小觑自己的学生,时至今日,他觉得自己还是小瞧对方的才智。

    几经历练终得金,大浪淘去显英豪。

    爱婿在地方上一步步走来,终于到了开花结果的时候。

    瞧出臣子心中的震惊,李贽不无快意的抚起胡须,笑问:“林爱卿觉得如何?”

    林如海苦笑一声,半是感叹道:“如今方知裴师当年为何替他取字叫持行。

    ‘一论破双空,持行大国中’。陈持行,果然名不虚传。”

    他又道:“裴师对他,可算是倾囊相授啊。倒叫臣心中有些酸气,恨不能多听一回裴师的教诲。”

    同样都在裴师门下治学,为何独独陈恒学到的东西,就如此惊为天人呢?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