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九十年代升职加薪_191,谁傻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191,谁傻 (第3/7页)


    青山镇靠海,每年都有长时间段的台风季。

    台风一来,高杆黑糯米就成片的倒下。

    有人在田埂边用树枝和绳子护住,但也只是勉强的低档小台风。难种,收获少,所以即使高杆黑糯米酒能卖出高价,村里种的人也不多,因为大部分时候会连稻种的钱都亏掉。

    所以,外公平时也只是喝一般的米酒。

    陈知年:“红酒是年轻人喜欢的。”一些老酒友都不会喜欢这种偏甜,度数不高,带有一股果汁味的红酒。

    “你外公喝过红酒?”朱暖怀疑,红酒不是近几年才时兴起来吗?难道已经流行到小山村去了?

    “我们镇有很多有钱的女婿。”

    这些有钱的女婿们不仅喜欢附庸风雅,还喜欢紧跟潮流走。

    既然流行红酒,那送礼当然就送红酒了。谁会管合不合适?谁会管喜不喜欢?

    陈知年第一次喝红酒,是村里一个堂姑姑嫁人办出阁酒的时候。堂姑姑嫁的是一个港商人,年纪已经不小了,听说还有好几个孩子。但因为有钱,不仅给堂姑姑大办出阁酒,还给村里的老人、小孩发大额红包。

    陈知年也拿到了有生以来最的一个红包,十元。

    八十年代初的十元,真不是一个小数额。更何况,村里的老人和孩子都有。

    陈知年还记得自己被教叫‘姐夫’的情景,叫一声‘姐夫’,然后得到一个大红包。陈知年和小伙伴纠正他‘不是姐夫,是姑丈。’

    但对方说,不喜欢被叫‘姑丈’,喜欢被叫‘姐夫’。

    当时,陈知年和小伙伴都不懂,明明就比阿公还要老了,却还能当姑丈?为什么他喜欢别人叫他‘姐夫’?

    不懂。

    但并不影响陈知年和小伙伴们的快乐。有吃的,有喝的,还有红包,所以,姐夫就姐夫吧。

    不仅陈知年好小伙伴们高兴,村里的人也高兴。

    因为村里家家户户都有好几个孩子,每家都收获不小。

    堂姑姑办出阁酒那天,从外面送来了一箱一箱的红酒。‘姐夫’说是从国外进口的,超级高档,超级贵的酒。

    特意让人送来给父老乡亲尝尝。

    尝一尝外面的好东西。

    当时,小伙伴们还很高兴,‘原来,国外的字和我们的字是一样的。以后嫁出国,就不怕不认识字了。’

    是的。

    据说进口的高档红酒上全是中文。

    不过,不管是不是进口的,能喝到国外有钱人才能喝到的超贵的高档红酒,大家还是很高兴的。

    你一碗,我一碗。

    一口就去掉大半碗。

    其实,对于常喝酒的父老乡亲来说,红酒有些淡。

    虽然贵,但真心喝不惯。

    如果不是免费的,抱着‘便宜不占白不占’的心态,大家还真不想喝。

    而‘姐夫’穿梭在人群里,教大家喝酒,摇一摇,晃一晃,闻一闻,小口品尝。村里的人粗鲁惯了,端着碗,轻轻一晃,酒就撒了大半碗。

    有些不小心的还被染红了衣服。

    而且,红酒被倒在有些粗糙的大腕里,看着有些奇怪。不仅不高档,甚至有些像杀鸡时候装在碗里的鸡血。

    甚至有些尖酸刻薄的妒忌堂姑姑嫁得好的人说‘像血,不吉利’。

    谁能想到一语成谶。

    多年后,远嫁的堂姑姑死于意外流产,听说血流了一地。

    堂姑姑去世很多年,大家还记得她家门口摆着的一箱箱的红酒。因为不习惯,所以村里的人并没有怎么喝,喝完一碗酒自顾地倒上自家蒸酿的米酒。

    至于红酒?

    就被摆在门口,被很多大孩子小孩子拿来当饮料喝。

    那天,陈知年和小伙伴们也拿了一瓶红酒到桑田里,偷着喝。

    一瓶不够?

    两瓶,三瓶。

    然后几个小伙伴们一起在桑田里睡了大半天。

    家人还以为他们又不知道疯玩到哪里去了。

    虽然血红血红的,看起来不太吉利,但‘姐夫们’还是很喜欢给老丈人送红酒。村里的姑姑姐姐们嫁的时候,几乎都少不了红酒。

    所以,青山镇的人对红酒真的不陌生,也真的喜欢不起来。给青山镇的人送红酒?呵呵。还不如送几斤猪肉来得受欢迎。

    朱暖扶额,“你家乡......确定是小山村?为什么有一种西洋大街的感觉?”

    “我们青山镇清水村是一个很洋气的小村。至于你推荐的xo,我们村的人也喝不惯。”最重要的是,现在买到的xo大部分都是假货。

    陈知年的大舅王大雷就很喜欢装有钱人,喜欢扮成功人士,常常和别人吹嘘他喝了多贵多贵的xo。

    其实,熟悉他的人都知道,就在街口的士多店买的。

    能有多贵?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